【珠海非遗文化12】三灶编织
三灶编织,是指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仪品可作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等,其工艺之精致为我们留下农耕时代难忘的记忆。
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1954年,三灶的“蟹脊黄线骨头篷”,外地人叫它“三灶渔民帽”,被作为渔农业的工艺品送往全国农业成果展览会参展。1958年至1960年三灶在春花园村开办织帽厂,生产“三灶头篷”。之后,“三灶头篷”即“渔民帽”的产品传播和影响到两广和海南沿海地区。
1980年以后,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如今,全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工艺的人都在55岁以上,能编织出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的能工巧匠,不到30人。
三灶编织,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了四百多年淘炼,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相关知识
珠海三灶花店
珠海书画装裱艺术展来了!现场还有非遗拓展体验活动→
甘肃文化丨“绒线编织花束” 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绒线编织花束” 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一双灵活的巧手,编织属于他的棕编非遗梦!
上海崇明灶花艺术节: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非遗知多少|探索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韵(五)
“非遗+红色旅游”: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
【长沙市】棕编绽放“非遗之花”
探秘编竹篮手艺:大学生的非遗文化之旅
网址: 【珠海非遗文化12】三灶编织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77945.html
上一篇: 竹编 竹制品 竹编 编织 竹篾制 |
下一篇: (走进中国乡村) 广西博白:一根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