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美誉,而山东作为我国牡丹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等多措并举,让这一传统名花绽放出新时代的产业光彩。从单一观赏到多元开发,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构建,山东牡丹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仅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花样"动力。
一、科技赋能:从“一朵花”到“一条链”的产业蝶变
山东菏泽、聊城等地的牡丹种植历史悠久,但传统产业模式下,牡丹价值开发长期停留在观赏层面,经济效益有限。近年来,山东牡丹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菏泽牡丹区,科研人员成功突破了油用牡丹高产栽培技术,使牡丹籽油这一高端食用油走向产业化生产。药用牡丹的开发同样成果显著。山东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研究发现,牡丹皮中含有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这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山东已形成牡丹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体系,牡丹产业链不断延伸。科技的力量让牡丹从“庭院观赏物”蜕变为“全身是宝”的经济作物。
二、三产融合:牡丹经济的“乘数效应”
山东牡丹产业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成功探索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初级产业层面,全省牡丹种植面积已超过50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涌现;在第二产业领域,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等加工产品日益丰富;而在第三产业方面,牡丹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以菏泽为例,当地将牡丹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每年举办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数十亿元。“牡丹+”模式不断创新,牡丹书画、牡丹摄影、牡丹文创等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格局。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牡丹产业附加值,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多元化就业机会,实现了“一朵花富裕一方人”的乡村振兴愿景。
三、品牌引领:从地方特色到国际舞台。
品牌化是山东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山东着力打造“山东牡丹”区域公用品牌,“菏泽牡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牡丹之都”成为菏泽的亮丽名片。品牌战略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山东牡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在品牌建设中,山东注重标准制定和质量管控。先后制定了《油用牡丹栽培技术规程》《牡丹籽油》等多项地方标准,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同时,通过参加国际花卉展览、举办产业论坛等方式,不断扩大山东牡丹的国际影响力。目前,菏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牡丹种植、科研、加工、出口基地,牡丹产品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实现了从“土特产”到“国际范”的华丽转身。
四、产业启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花样”路径
山东牡丹产业的发展实践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一,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关键。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挖掘作物的多元价值,能够打开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二,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打破产业边界,促进农业与加工、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其三,品牌建设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举措。通过标准化生产、品质管控和文化赋能,能够实现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跨越。
当前,山东牡丹产业仍面临加工深度不够、国际市场开拓不足等挑战。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牡丹产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花农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拓展国际营销渠道,提升山东牡丹品牌的全球影响力。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牡丹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前景,为农业强省建设贡献独特的“牡丹力量”。
牡丹花开,产业兴旺。山东牡丹产业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传统农业只要插上创新的翅膀,同样能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放眼未来,以牡丹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陈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