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孙家栋今年已96岁高龄,仍为国家发展前途尽力,是北京的PDC未来学校名誉校长。孙家栋是航天科技专家,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他是中科院院士,曾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包括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的主要成就是导弹研制,卫星发射,北斗导航和探月工程。笔者早前已详细介绍过。
本文重点谈孙家栋对中国未来教育的贡献。他的座右铭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如今已到晚年,专注未来教育。
PDC未来学校是基于项目驱动(Project Driven Creation)教育理念创立的创新型教育实践平台,其核心是通过跨学科、跨校际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PDC未来学校由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于2015年提出,2018年正式成立实体学校,到今天已经有7年历史。这所学校以“项目驱动”(PDC)为核心,强调用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践生成经验与技能,培养完整而真实的人。特色是1/无围墙学校:打破传统校际和年级界限,学生可自由组队开展跨校界、跨年龄的混合式学习;其次是2/学生主导:由学生担任“校长”、“部长”等角色,愿意参加的6至12岁的小学生一起来,自主设计项目并管理学习过程。
PDC教育理念就是PDC。Project(项目)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如“海洋的秘密”“未来动物园”等,对接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Driven(驱动)通过兴趣和问题驱动学习,如学生设计“扫雪机器人”解决生活难题。Creation(生成)注重经验、技能和素养的生成,而非单纯知识灌输。
PDC的重点是P,项目的选择。Project(项目)涵盖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体验社会六大维度,形成学生生命成长的闭环。典型案例包括用5G技术绘制北京生态地图;设计“立方星”探测行星,模拟太空探索。
PDC未来学校的重点放在跨校合作和国际化。例如,联合全球PDC学校(包括芬兰、美国等)开展跨国项目(例如策划北极博物馆展览);与内地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卫星微研、月球基地等实践项目。
学生们花这么多时间进行项目实践,会不会挤占学科学习的时间?项目实践对学科学习有没有帮助?多年来实践效果证明,花时间做项目和孩子们升学的硬性要求并不冲突。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追寻幸福的生活。在后期跟踪寻访过程中,发现参加PDC项目训练的学生们在初高中就读的表现不俗,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习新事物和展现自我的能力也与众不同。其实不说不知道,知道后吓你一跳;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渐朝向培养学生作出创新性改变,调整“唯分数论”的传统思维;一步一步向前走。
PDC未来学校名誉校长除了“北斗之父”孙家栋之外,还有欧阳自远院士(“嫦娥之父”,今年已90岁)等,由曾祖辈做老师,指导曾孙辈的学生做科研项目。专家智库包括顾明远、陶西平等38名教育学者。近年的教育成果包括2022年以《走向真实世界的项目群“育人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项目“新行星移民计划”获得国际关注,展现出学生杰出的科学探索能力。PDC未来学校还通过“国际教育大会”输出经验,吸引全球教育者参与。这所被誉为“中国原创教育改革样板”的PDC未来学校注重核心教养、并不单纯把重点放在理工科技方面。
尽管已有7年实际经验,当前面对的争议与挑战不少。例如怎样平衡学业与项目?需要优化时间管理,避免影响基础学科学习进度。怎样平衡知识与教养?需要顾问团队(包括国内外教育专家、科研机构学者及实践型教育管理者)共同深入探讨。
PDC未来学校的“学术与科研顾问团”由孙家栋指导科技教育,欧阳自远为“PDC小院士工作站”提供航天领域的科研支持,中科院生态中心徐震带领学生用5G绘制北京生态地图(以前沿科技进行生态研究),来自芬兰文理应用科技大学的Lindblad参与教育创新研讨,PDC教育创始人马骏主持构建“《项目群》育人方式”、推动学生从课堂走向真实生活,吴正宪、王颖等特级教师通过“围炉论道”形式围绕教育政策和学校文化挖掘等议题提供实践指导。
此外,有来自加拿大国家课程研发中心、英国、美国等14个国家的教育机构代表加入PDC国际教育联盟,提供全球化视野的教育理念。
PDC未来学校的师资还包括公益与生涯教育专家。北京“后生公益基金会”赖崎参与自然教育主题研讨。“PDC家长学院”引入跨领域专家导师,以工作坊模式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四维互动”,教/学/育“三维互动”。
PDC未来学校重视国内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成立了“联盟校制度”,联盟内的校长与教师均实际参予。例如四川省广安区东方小学校长杜先慧,以《PDC启智赋能,点燃区域发展引擎》为题,分享实践经验、推动国内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学术指导、项目设计、师资培训及国际资源对接,PDC未来学校的目标明确。第一,跨学科融合。例如“卫星微研与实际发射”“自主出行我能行”等项目,整合科技、社会与生活知识。第二,个性化培养。例如依托“小班制”“分层教学”等模式,支持学生个性化个别发展、自寻路径。第三,全球教育合作。具体行动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例如联合举办“PDC国际教育大会”。
总而言之,PDC未来学校代表国际教育的趋势,是人类和自然物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运作,为了培育新一代中国人迈向美好的将来,为全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笔者认为,未来学校正在重新定义教育,传统学校或将会被“学习中心”取代,以强调个性化、智能化和终身学习的模式,知识和教养兼备。这一理念其实源于中国,但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框框,融会贯通,前瞻将来,把教育变革方向和建设人类与自然物类命运共同体一致起来。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建设方案(2025-2027)》提出了通过算力、智慧平台和数据治理,构建智能教育生态,以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多学科融合的智能教学模式,及时地提出“AI应用”和“教育实践”应该怎样结合起来。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现在进行式,永远在路上。在人文教养方面,第一是强调完善课程体系,融入教养元素,实现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是强化实践教育,参与社区服务、文化下乡、企业协同,将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第三是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体验多元文化;通过国际交流和跨文化项目,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包容开放的世界观。第四是提升个人教养,包括品德修养、通过自我反思和道德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营造人文氛围,“家校社协同”、做到言传身教和文化传承。
总而言之,要建立健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升人文教养,增强文化自信。
PDC未来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向,通过战略引领、课程融通和师资培育,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提供方向指引、平台支持和质量保障。
PDC未来学校的国际合作包括:1/和芬兰合作,引进芬兰的基础教育理念到中国实践,探索跨文化学习模式;2/中美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采用“国际中文+文博资源”模式,组织美国学生深度体验中国文化,推动跨国教育互鉴。瑞典和新加坡也有未来学校计划(瑞典有“Edukraft未来学校”,新加坡有“智慧国家教育计划”)。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政策也在调整中,正朝向未来学校的模式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香港特区希望建设成为国际教育枢纽,这个想法不错,但一定要有丰富内涵,不能老是旧的一套,录音机式反复播放口号,放烟花式展示不合实际。香港的大学发展不错,自有大学校长们砥砺前行。问题是基础教育和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改革才能够提供强力支撑?教育和文化两方面需要大刀阔斧、抬头望远;要了解内地和国际的发展趋势,PDC未来学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不可以缝缝补补又五年,这样会蹉跎岁月,在沉默无为之中逐渐沉沦失色。笔者有好朋友刘智鹏教授,最近提出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本身的籍贯,祖先从哪里来?含意高远,符合香港特区与大湾区融和方向,有效培养慎终追远的家国情怀。这是人文教养的基因、基础和基石。据说这建议被当局有关方面一口否定,认为无此必要。笔者认为这简直是不可思议,逆民族复兴的潮流而动;不是无知,就是有意,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