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七夕:“爱情节”的乞巧文化

七夕:“爱情节”的乞巧文化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8 01:19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女神,职责是编织云彩,是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传说天上织女星和牵牛星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后来在凡间相遇结为夫妇。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娘娘将他们以银河相隔,后来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中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起源于中国汉朝,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由于中国古代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为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都会向织女献祭,向织女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并获得美满姻缘。

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故而人们又称这天 “少女节”。因此,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并以油面糖蜜为材料制作乞巧当天应节食品“乞巧果子”。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现代,七夕被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为“中国情人节”。然而,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而且“情人”一词可能产生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将其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该称为“爱情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乞巧”的存在,使得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手工技艺得以传承,更传递出了现代人们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向往。

相关知识

学者称七夕节不是中国爱情节 呼吁勿误读传统
关于七夕乞巧节的文化内涵
2020广州花城汇七夕乞巧文化光影秀(时间+地点)一览
冯骥才:“七夕”应是“中国爱情节”
七夕家家乞巧忙——七夕节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
2014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活动攻略
消费主义浪潮下,七夕乞巧文化何去何从?
王永平:七夕家家乞巧忙——七夕节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浪漫传说乞巧节,爱情故事感动人心

网址: 七夕:“爱情节”的乞巧文化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6942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民俗专家:农历元宵节是古代中国的
下一篇: 七夕节不只有“爱情”,在广西还有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