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中外设计师共话:城市即展场,生活即展陈

中外设计师共话:城市即展场,生活即展陈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6 11:03

+关注

图片

图片

4月18日,以“与自然共舞,与生命共鸣”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花展沙龙活动,在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来自国内外风景园林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心城区公园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出谋划策。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思想交流,既有本土实践的深入剖析,也有国际经验的跨界碰撞,为城市生态建设勾勒出多维度的发展蓝图:当花卉从展台走向街头,当园艺从专业领域融入生活,上海正书写“城市即展场,生活即展陈”的新篇章。

从“城市事件”到“生活场景”

图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章明以“花展,走向城市生活新场景”为题,分享了2025上海国际花展的创新实践。

他认为,本届花展以“花开新天地”为主题,突破了传统植物园的展陈边界,将主会场延伸至城市街道、商业区等公共空间,实现了从“城市事件”到“生活场景”的关键转型。

“城市缺的不是花卉,而是可及性强的园艺参与平台。”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的观点,点出了花展转型的核心逻辑。

在章明看来,这种转型体现在四个维度:空间上,从封闭的公园走向开放的城市,如淮海中路、思南公馆的“橱窗花景”让花卉融入商业街区;功能上,从单纯的视觉美化转向综合塑造,花展不仅是观赏场所,更成为激活社区交往、提升生活品质的载体;体验上,从单一的花卉观赏深化为多维场景,亲子园艺、市民插花大赛等26项活动,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定位上,从地方活动跃升为国际文化载体,吸引全球设计师带来多元理念。

机制创新是花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章明特别提到“市区联动”模式:2024年花展仅覆盖徐汇、临港,2030年规划实现全市域联动,通过跨区域、跨系统协同,平衡公益与商业需求,破解空间运维难题。“现在转角就能遇见花展,这种融入日常的美好,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一位参与街头花艺布置的市民感受,正是花展“全民共建”生态的真实写照。

从专业角度看,花展的“场景营造”策略兼具多重价值。在新天地太平湖公园,药用植物构建的嗅觉疗愈空间,将自然与心理健康结合;社区口袋公园的亲子活动,激活了邻里交往;“花展+”模式嫁接文旅、商业资源,实现“商体文旅展”联动。章明强调,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已从“空间装饰”转向“场所生产”,需兼顾审美提升、功能复合与社会联结。对于未来,他建议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立智慧管理系统;探索可持续路径,回收利用展陈资源;制定中国特色的城市花展标准,提升国际影响力。

塞纳河与苏州河的对话

图片

城市生态的构建,既需要本土实践的深耕,也离不开国际经验的借鉴。当上海尝试让花展融入城市肌理时,地球另一端的巴黎,早已在塞纳河畔书写了人与河流的共生故事。法国风景园林大师米歇尔·欧斯莱带来“塞纳河,重现巴黎生活的河岸”主题分享,将巴黎塞纳河与上海苏州河比作“生态孪生兄弟”,通过两者的改造历程,揭示城市与河流的共生之道。

“两条河流曾因工业开发和交通主导失去亲水性,它们的蜕变,是人类重新理解城市水系价值的缩影。”米歇尔对比了塞纳河与苏州河近年的改造工程,指出两者的核心逻辑一致——让河流从“功能性存在”回归“生活性载体”。塞纳河通过30米深泄洪池提升防洪能力、净化水质,促成2024年奥运会铁人三项首次在天然河道举办;苏州河则贯通滨河步道、改造桥梁景观,让20公里岸线成为市民慢跑、休憩的“生活秀场”。

2024巴黎奥运会将塞纳河作为开幕式舞台,打造“流动的城市客厅”,与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滨河咖啡馆异曲同工。米歇尔认为,两者都实现了从“功能性改造”到“生活方式重构”的跨越。“当河流成为串联生活的纽带,而非分隔城市的边界,它就真正回归了城市的精神内核。”

这场跨越时空的分享,传递出一种共生哲学:善待河流,就是善待城市的未来。正如巴黎人在塞纳河畔重拾游泳乐趣,上海市民在苏州河滨水步道漫步,河流的重生,也见证着城市与自然从隔阂到融合的蜕变。

从空间设计到心理健康

图片

如果说河流改造是对城市宏观生态骨架的重塑,那么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正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王玲以“景观感知与健康”为切入点,展示了团队在2025花展上的“脑花园”展园——一个专为焦虑、抑郁群体设计的多感官疗愈空间。该设计灵感源于大脑调控情绪的区域,通过芳香植物、互动装置与自然场景的结合,为都市人提供沉浸式情绪疏导。

“中国《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18—25岁群体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王玲用数据说明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指出传统心理干预手段的局限,而“脑花园”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打破固有模式,让疗愈发生在自然互动中。展园核心是保留原生大树,环绕的“脑状”花台种植薰衣草、迷迭香等30余种芳香植物,经研究证实能缓解焦虑;树冠悬挂的“情绪灯泡”,让游客通过触摸、嗅闻感受自然抚慰。

团队还引入脑电波监测技术,数据显示游客体验后放松状态的α波、θ波显著增加,紧张状态的β波降低,印证了环境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灯泡彩绘工作坊”“芳香香牌制作”等跨界活动,让艺术与园艺成为心理疏导的载体。“有同学说,画着画着,焦虑像颜料一样流走了。”王玲分享的学生反馈,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结合的疗愈力量。

“脑花园”模式已从花展延伸至上海新天地等公共空间,数百张学生寄语卡片与手作香牌构成“情绪胶囊”,留存都市人的心事。该项目获上海市植物园与绿容局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支持,未来计划推广至社区与校园,让自然成为触手可及的心理良药。

从花展实践到城市生态

图片

当景观设计从“美化环境”走向“关怀心灵”,城市生态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而如何将这些微观实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形成全域生态网络,成为新的思考方向。

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芳以“与自然共舞,与生命共鸣”为题,阐述了花展作为城市生态建设“试验田”的实践路径。在她看来,“城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风景园林应从多元维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共鸣。

在办展模式上,2025花展首次在城市中心设主会场,以新天地为核心,联动复兴公园、思南公馆等黄浦地标,打造“公园生态与商业活力交融”的场景矩阵。600余种新优植物走进公共空间,大数据导览与小红书打卡地图实现“科技+园艺”融合,让市民沉浸式感受园艺之美。

花展策划中,顾芳关注“多维度共鸣”:结合中医理论的“疗愈花园”,以药用植物构建可触摸、可嗅闻的沉浸式空间;关注弱势群体的“记忆模糊”体验空间、宠物友好花园、传粉昆虫友好花园,让园艺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桥梁。学科跨界更是一大亮点,“园林+医学”“园林+建筑”“园林+数学”等融合实践,让园林成为承载科技、艺术与生态理念的复合载体。

在可持续行动方面,黄浦区率先实践“社区植物园”模式,通过“点状、块状、带状”布局,打造兼具保育、科普功能的小微绿地,构建“10分钟社区绿色生活圈”。未来,花展中的多年生花卉应用、传粉昆虫友好设计等成果,将融入社区建设,助力城市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从花展到生活”的生态价值转化。

从花展场景的创新到河岸空间的重生,从景观疗愈的实践到全域花园的规划,这场以花为媒的沙龙,本质是对高密度城市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探索。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相关知识

中外设计师共话:城市即展场,生活即展陈
广州美陈展余热不减,第九届美陈展定档上海,明年3月火热接棒!
陈展川
2023第八届美陈展&广州国际仿真花·绿植精品展8月启幕!
新加坡“花园节”:全球最全热带花卉展
中外珍稀兰花齐聚辰山 第五届上海国际兰展明起盛大开幕
展览面积超2.25万平方米,2023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即将在深开幕,预约指引→
洛阳牡丹博物馆展陈设计方案出炉 今年牡丹文化节前将试运营
中外园林大师齐聚如皋共话园林让生活更健康
2022花园展会一次看个够,花园展、阳台展、户外家居展都来啦

网址: 中外设计师共话:城市即展场,生活即展陈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615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校园谧语
下一篇: 以花为媒、以科创为引擎 城市空间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