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融合时代的“答案之书”:以人本叙事重塑视听采写——评《视听采访与写作》

融合时代的“答案之书”:以人本叙事重塑视听采写——评《视听采访与写作》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13 17:14

  作者:高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中,传统的新闻传播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塑。当技术迭代不断刷新传播形态,视听媒介凭借其直观、生动的优势,迅速崛起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力量,新闻从业者如何在变革浪潮中把握职业根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视听采访与写作》一书,以系统性的专业建构和回归本质的人文视角,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从业者提供了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视听采写指南。

融合时代的“答案之书”:以人本叙事重塑视听采写——评《视听采访与写作》

  技术洪流中的价值锚点:回归“人”的核心叙事

  全书开篇即直面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却并未陷入对技术形式的盲目追逐。作者敏锐指出,无论媒介形态如何演进,“以人为核心讲好故事”始终是新闻传播不可撼动的内核与灵魂,这一理念要贯穿于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剪辑的新闻生产全流程之中。

  当算法推送蚕食着公共议题的深度,当碎片化传播消解着新闻叙事的完整性,本书旗帜鲜明地强调记者“脚底板下出新闻”的职业坚守。唯有深入现场、体察人性,回到新闻传播的原点,才能让视听作品拥有穿透屏幕的力量。这种对新闻本质的执着,为在现代技术迷宫中彷徨的从业者们锚定了价值与方向。

  知行合一的专业图景:构建视听传播的本土范式

  本书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视听传播的知识图景,展现出“知行融合”的特色。

  全书包罗视听采写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视听采访写作的理念、特点、原则,剖析国内外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报道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视听表达的总体规律和特点,从基础理论到镜头语言设计,从广播报道到新媒体交互叙事,形成多维度的能力矩阵,进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书中对“新闻思维、视听思维、用户思维”三重逻辑的整合尤为精妙。它启示创作者:在移动互联时代,专业记者既要保持对新闻价值的精准判断,又需掌握视听语言的编码规则,更要理解用户接收场景的心理机制,充分发挥视听媒介优势,创新信息传播手段,升维用户体验。

  本书贴近年轻读者学习需求,语言平实,可读性强,理论阐释始终与国内外经典案例相映照。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将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提供视听实践创新的视角。本书通过剖析国内外经典的报道案例,传授行业核心技能;通过梳理从传统新闻报道到融合报道的发展脉络,揭示视听采写中的“守正创新”及“变与不变”;通过分享一线新闻工作者的鲜活经验,帮助年轻新闻人快速成长,明确记者的责任与使命。

  薪火相传的行业匠心:兼顾方法与理念的答案之书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曾祥敏、杨凤娇及汤璇三位资深学者构成,作者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深刻的行业观察,构建起视听采写的知识框架,使得本书既具备理论高度,又沉淀着鲜活的行业经验,字里行间跃动着对新生代的深切期许。

  《视听采访与写作》既是一部可置于案头常读常新的方法论合集,更是一份对新闻初心的宣言书。它提醒每一位媒体人: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化,最终打动心灵的永远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叙事;无论传播平台如何迁移,职业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发现故事、呈现真相、传递温度的能力。在信息过载却思想稀缺的当下,这部著作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不仅是传媒学子的专业指南,更是所有内容创作者面对融合时代的答案之书。当读者合上书本最后一页,收获的将不仅是视听表达的技艺,更是穿透时代迷雾的新闻信仰。

[责编:李彬 ]

相关知识

浅谈视听传播视角下馆藏文物传播表达策略
郑州大学主办“转型与创新:数智时代的影视理论研究与视听人才培养”第三届学术工作坊
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拆解爆款剧集成功之道 年轻一代更加追求情感共鸣
以现代性叙事诠释传统文化的厚重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教育何为?这场讲座探索答案
北京大视听丨《玫瑰的故事》:深探女性成长与自我追寻
从《我与大运河》到《江南有苕溪》河流叙事纪录片的美学建构与文明演进
以创新开路,兴文化产业
【观察】网生内容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视听江西春系列:梨花又开放

网址: 融合时代的“答案之书”:以人本叙事重塑视听采写——评《视听采访与写作》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4979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造型小菊盆景的养护技巧有哪些?
下一篇: 家庭养花护理技巧指南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