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它雍容华贵,华丽端庄。牡丹花大而香,国色天香。
诗词中的牡丹更是美得令人心醉。
它是刘禹锡笔下的国色动京城,王维诗中的红云坠地,是李商隐锦帷初卷时的欲语还休,更是陈与义独立东风时的故国残影。
千年风华流转,且随这十卷诗篇,窥见人间繁华中牡丹压尽群芳的倾国之姿。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以横扫千军之笔,为牡丹加冕“国色”王冠。
芍药妖娆却失之轻浮,芙蕖清高而近乎寡淡,唯有牡丹兼具秾丽与端方。一句“动京城”,写尽中唐洛阳的赏花盛况。
身为革新派的诗人,刘禹锡借牡丹之雍容,寄托对中兴盛世的期许。
牡丹的“真国色”,实则是士大夫心中理想王朝的投影:既要有倾世风华,又需持守君子之格。
红牡丹
【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王维的牡丹,是朱砂滴落宣纸的刹那。
绿衣静如处子,红衣艳似烈焰,诗人却在“花心愁欲断”中窥见春色的虚妄。
世人只见牡丹占尽春色,谁解她背负的盛名之重?
当赏花人潮散去,深宫中的杨玉环、曲江畔的虢国夫人,何尝不是这般“红衣浅复深”的绝色牡丹?她们的凋零,早在花开最艳时便埋下伏笔。
盛唐的牡丹开得越炽烈,越照见繁华幕后的空寂。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的牡丹,是洛神遗落人间的残妆。
徐凝将牡丹比作洛神宓妃,让曹植《洛神赋》的瑰丽想象在人间绽放。破晓时分,牡丹舒展花瓣的姿态,恰似神女凌波微步时掀起的朝霞。
牡丹的价值不在千金难求,而在于她让整个长安相信:人间值得此等惊心动魄的美。
牡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皮日休的牡丹,是末世黄昏的滴血王冠。
“落尽残红”四字,让牡丹的绝艳浸透血色。这“独立人间”的宣言,不是孤傲,而是对晚唐乱象的嘲讽。
百花皆败时,所谓的“百花之王”,不过是废墟上最后的狂欢。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卢纶的牡丹,是月光炼就的寒玉。
全城争抢紫牡丹时,素衣白牡丹在冷露中独自承霜。这“无人起看”的孤绝,恰似文人最后的清高。
真正的风骨,宁肯静守清冷,也不会向喧闹处借半分暖意。
题所赁宅牡丹花
【唐】王建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王建以贫士视角写牡丹,别具酸楚况味。
租来的宅院竟有牡丹盛开,穷书生先是疑心遇妖,既而沉醉于“退红娇”的柔光,最终在烈日炙烤前,将零落花瓣收作香灰。
再美的花,若开在租来的庭院里,终究是他人富贵投射的残影。
牡丹
【唐】张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诗人少年时追逐姹紫嫣红,后来方知最动人是“开似雪”的素净。
“一生辜负看花心”七字,道尽所有错付的深情:我们总在追求最浓烈的色彩,却错过最本真的风华。
那栏白牡丹,是岁月给诗人的最后启示,极致之美,往往归于平淡。
咏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在南宋偏安的青墩溪畔,将牡丹看作故国山河的碎片。
洛阳牡丹甲天下,而此刻诗人眼中的江南牡丹,瓣上沾满北方的风沙。
“独立东风”的身影,是靖康之变后所有遗民的剪影。他们看的不再是花,而是随牡丹一起南渡的中原魂魄。花开花落间,藏着比《黍离》更深的悲恸。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的牡丹,是时光洪流中颤抖的火焰。他深知“明朝风起”的必然,仍执灯夜照残花,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
既然美终将消逝,那就在凋零前极尽痴狂。那簇火光映照的不仅是衰红,更是人类对抗虚无的倔强。
牡丹
【唐】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的牡丹,是锦帷深处的一场绮梦。
卫夫人、越鄂君的典故层层堆叠,让牡丹成了权贵宴席上的艳舞伶人。
末句“欲书花叶寄朝云”,写出诗人求而不得的怅惘。
诗如牡丹本身:外层是炫目的修辞盛宴,内里是“彩笔空悬”的永恒遗憾。那些未寄出的花叶情书,最终都化作了《锦瑟》中迷离的蝴蝶。
千年风雨过尽,我们仍能在这些诗句里,触摸到牡丹的魂魄:或如烈焰焚城,或似寒玉坠地,却始终带着中国人骨子里不灭的极致追求与破碎美学。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