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道风物# 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当土壤中缺乏某种营养或作物根系不能从土壤中汲取到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虽汲取到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因为作物本身生理机能不协调的原因而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营养物质时,就会表现出“缺素症”。如黄叶小叶,花叶白叶,卷叶缩叶皱叶等病状。
那么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缺素症”有哪些?如何正确精准识别和矫正?
图片:营养物质丰富的植株上结的彩椒
这就是今天清江鹤要与各位亲们关注与长聊的话题内容。希望对作物“缺素症”不能正确识别与矫正的朋友有所帮助。
“氮”是作物里的“生命元素”,氮是构成作物蛋白质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作物:
对于作物而言,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有4个,即碳氢氧氮元素。
而碳氢氧主要来源于空气和流水,唯有氮素需要额外补充。因此土壤缺氮或作物根系不能有效吸收利用氮营养时,就会表现出“叶黄失绿无斑”“植株矮小势弱”“根细稀少褐化”“下叶枯黄脱落”“花果小而少”“产量低而早熟”等症状。
对作物而言,由于氮的来源最困难,因此,是“短板”中的“短板”。故氮营养被称为作物的“生命元素”。
图片:玉米植株在缺“锌”状态下结实状
但是,我们说“氮”是作物的生命元素,并不是说有了氮肥,作物就一定“长得好”,也不是。这也需要其他的营养元素配合,如磷钾钙硫,锌硼锰铁等营养元素。只不过是“氮”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水稻植株缺“氮”,叶色淡绿下部老叶枯黄,中部叶片叶尖发黄直立分蘖少,后期穗小谷粒少秕谷多。
小麦植株田间缺“氮”,麦苗矮小叶短叶窄,下部老叶首先发黄。
玉米植株缺“氮”,基部老叶黄化,生长矮小,绿色部分呈“V”状黄化叶随后焦枯。
作物能量传递与物质运输离不开“磷”的参与,“磷”是作物的“能量元素”:
图片:缺“钙”状态下发生裂瓜
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差,但在作物体内却有良好的移动性。
所以磷的供给一般以基肥为主,作物的“缺磷”症状往往是从基叶开始的。
缺“磷”的作物,植株矮小瘦弱,分枝少。叶色暗绿无光泽,柄缘呈紫红色且易脱落。从基叶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延展,花果少而小,生长发育缓慢,全生育期推迟。
比如玉米植株缺“磷”的典型症状是叶片叶缘呈紫红色。
小麦田间植株缺“磷”表现为幼苗叶片及茎均呈蓝绿色,随后发展为明显的紫红色,老叶死 亡而脱落。
水稻植株会因为缺“磷”而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缩僵苗不分蘖(农村称为坐蔸)。
图片:包包菜缺氮矫正后的效果
“钾”对作物的叶片气孔有调节作用,且参与作物体内的“物质运输”,“钾”营养的“丰欠”决定作物的“口感”,所以“钾”是作物的“品质元素”。
“钾”可以降低作物果实中游离态氮的含量。果实中游离态氮的含量愈高,果实口感愈差,味淡不好吃。这就是作物缺乏“钾”后从口感上表现出来的,给人在味觉上的体验。
作物缺“钾”后在植株上主要表现为“老叶叶缘先变黄,进而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色斑,严重影响时叶片红棕干”。
比如水稻植株缺“钾”时会出现“赤枯病”。叶尖焦枯叶缘枯黄。植株矮小。后期叶脉出现红褐色斑点或条纹状坏死。谷粒成熟度不一致,空瘪率高谷粒品质差。
玉米植株田间缺“钾”节间变短,生长缓慢。继而老叶褪绿,叶片边缘呈现焦状,叶尖呈灼烧状。果穗小秃尖籽粒不饱满。
图片:玉米植株喷施“钾”后效果
西瓜植株缺“钾”,叶脉间黄化,叶缘焦枯。
豆株缺“钾”叶片边缘开始发黄褪绿,并逐渐向内沿发展,叶脉凸起皱缩,叶片前端向下卷曲。后期叶片边缘焦枯,并有坏死空洞,叶片破碎直至枯死。
“钙”素既可以增强作物的抗性又可以延长作物的“货架期”,所以“钙”是作物的“商品元素”:
“钙”素增强作物抗性,源于害虫“不喜欢”聚食含钙量高的作物汁液组织,菌丝难以进入含钙量高的作物植体。因为含钙量高的作物体内,钙降低了游离态的含量,使病菌繁殖减慢,所以钙充足的作物植体抗性增强。“钙”缺失或“钙倒流”时,作物会表现出缺“钙”病状。
作物“未老先衰”生长点凋萎坏死,叶片皱缩边黄卷,叶尖弯钩缘枯焦。
图片:桃的花芽分化离不开“硼”
比如大豆缺“钙”时主茎生长点坏死。西瓜缺“钙”时新叶和卷须萎缩,或发生褐腐。缺“钙”的瓜易从花蒂处产生龟裂。玉米植株缺“钙”时,新抽出来的叶片尖端与前一片老叶粘连在一起呈鞭状或牛尾状。
作物缺“锌”时体内的生长素含量不足,叶片不能正常展开,会发生“倒缩苗”“小叶病”“簇叶病”,故“锌”被称为作物的“生长元素”:
作物在田间缺“锌”,常常会表现为“节间短促株矮小”(也就是“倒缩苗”)“叶片受阻出小叶”(也就是“小叶病”或“簇叶病”病状)。
比如水稻植株在田间表现为缺“锌”症状时,老叶叶鞘高于新叶叶梢,拔节困难,植株分蘖松散呈草丛状,这是典型的“倒缩苗”病状。
玉米植株缺“锌”时,幼苗叶片中脉两侧呈白色或黄色症状(农村俗称“白化苗”)。成株玉米叶片脉间失绿,显现明显的条纹。
图片:种植番茄离不开“钙”肥
西瓜叶片缺“锌”,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向叶背翻卷,叶尖和叶缘变褐并逐渐焦枯。
“硼”与作物的授粉作用关系密切,作物的“花而不实”“蕾而不花”“不稔症”都是因为缺“硼”引起的,所以“硼”被称为作物的“生 殖元素”:
作物缺“硼”时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分化,从而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故作物经常出现落花落果。
比如玉米缺“硼”时,玉米棒上的籽粒发育会受阻,秃尖十分严重,而且籽粒排列不整齐。西瓜植株缺“硼”时,花器发育不良柱头无法展开,难坐瓜或坐瓜后畸形瓜多。
油菜植株缺“硼”时,角果小而少,空荚比例上升,会“花而不实”“蕾而不花”。
图片:多功能叶面肥喷施花卉矫正“缺素”
“镁”是作物叶绿体组成成份之一,没有“镁”的参与,作物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故“镁”被称为作物的“光合元素”:
作物在田间表现为缺“镁”症状时,一般老叶先失绿,渐变黄紫色。整个叶片呈“网状脉纹”,清晰可见。
由于叶片光合作用被破坏,所以作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形成受到限制,作物会出现早衰,枯萎甚至于死棵。
比如西瓜叶片缺“镁”时,叶脉间失绿,呈黄褐色或黄白色斑块,严重影响时叶缘变焦枯。
豆类作物缺“镁”时,叶脉间失绿,叶片凸起皱缩有黄色斑点,但叶脉仍呈绿色,明显的“网纹脉络”清晰可见。
水稻田间植株缺“镁”时,下部老叶张角平大,呈散发状。底位衰老叶上,叶肉枯死。从叶枕处呈直角下垂。
图片:喷施“钾”后的靓果效果
除以上介绍的营养元素外,作物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出现缺硫(中量元素),缺铁锰铜钼镍(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
对敏感作物而言,“缺素”是作物产量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
根据作物“缺啥补啥”的原则,作物在发生“缺素”症状以后,可以选用作物“缺素”的营养元素叶面肥(这类农资产品在农资市场上销售的品类比较多,清江鹤也曾专题图文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爬楼阅读),通过基施或灌根追施,及叶面喷雾茎叶处理方式,来迅速矫正作物的“缺素”症状,恢复作物的健壮生长,保证作物的增产丰收增效。
图片:氮磷钾大量元素叶面肥在花卉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