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浪漫的溯源——宫里宫外过七夕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七夕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武帝七夕夜宴西王母并获赠七枚仙桃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定情传唱至今,《钱通》中记载的“七夕钱”上牵牛织女图案相对而立,也印证了七夕节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之深。从诸多古籍记载中管窥古代七夕盛景,没有玫瑰花、巧克力,但节日内容丰富程度却更让人神往。
宫廷中的节日习俗源自民间传统,不仅节日里的习俗有趣,就连节日的来历也值得细细品味。那么古人从何时开始过七夕的呢?七夕节又如何成为了女子的节日?民间过七夕有哪些习俗,宫廷里又是如何过七夕的呢?恰逢七夕即将来临之际,与大家一起品读《宫里过七夕》,追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
掌 故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却并无十分明确的说法。西汉时期的《西京杂记》记载了彩女于七月七日登楼穿七孔针乞巧的习俗。这一记载似乎足以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乞巧习俗,并且固定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隋人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重引述《世王传》一书的佚文,亦言及汉初七夕之俗:“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窦后即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那位历经三世、权倾一时的窦太后。窦太后生于楚汉相争之际,长在民间贫寒之家。这条记载说窦太后小时候就有七月七日看织女的风俗,这可否证明七夕乞巧节的风俗在秦汉之交已经蔚然成风。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 姚文瀚 七夕图轴
以上诸书皆为小说家言。其实,只要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有所了解,就知道西汉初期根本不会有七夕这个节日。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从商代开始,一直使用干支纪日,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配合为六十甲子,循环纪日。一直到西汉时期,《史记》《汉书》记述史实都还是用干支纪日。我们现在的习惯是数字纪日,即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之类,直到西汉末王莽时期才开始在一些碑刻中出现,到了东汉时期才真正流行起来,汉武帝时期的历法采用的仍是干支纪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汉武帝时期还不会有七月七日这个日期,因此也不可能有七夕这个节日了。
《宫里过七夕》插图 西汉天象图壁画之“牛郎织女”
现存古书中最早确凿无疑地出现“七月七日”这个日期的,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叙述一年十二个月之行事,可视为东汉乡村岁时生活与风俗的真实写照。其“七月”条中就记载了七月七日的诸多事务。按照习俗,七月初七这天要做酒曲,用兰草及蜀漆草制作用于除虫、解毒、治病的药丸,曝晒经书及衣裳,这天还可以作糗(即一种便于保存的干粮),还可以采苍耳(即葸耳,古人以苍耳籽榨油燃灯烛)。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表明,在东汉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是一个有着特定风俗的节日了。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性乞巧的对象是织女,所以乞巧节与织女崇拜有关。
《宫里过七夕》插图 绵亿 耕织图册(二十三开选三)
《宫里过七夕》插图 此织女衣为清宫演剧戏服
《宫里过七夕》插图 织女衣细节图
节 俗
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吟咏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带有色彩和动感,使人对渺渺星河产生无限遐想,诗里咏唱的节庆习俗便是七夕。七夕,暑退凉至,自是一年佳候,关于七夕的节俗在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各有不同,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对月穿针、玩磨喝乐、穿鹊桥衫、节令戏、念斋意…… 每一项节俗都有故事与话题。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之“桐荫乞巧”及其局部
七夕乞巧是女子们一年一度的大事儿,费多少心思就是要“讨个巧”。乞巧的法子有好几种,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其中“穿针乞巧”的习俗来源最早,七夕夜女子们聚在一处将七根针或者九根针并排放在一起,能将五彩丝线连续穿过七个针孔或者九个针孔的女子便是“得巧”,反之就是“不得巧”。此处还有比针线快慢的,能最快穿过针孔者便为“得巧”,穿的慢即为“输巧”。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 任颐 乞巧图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 缂丝七夕图镜心
清宫里的七夕节如其他节日一样要上演节令大戏,常演的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等,另有《七夕佳辰》《双渡银河》等。据现存内务府昇平署档案来看,嘉庆至咸丰朝,皇帝的七夕节一般在圆明园度过,当日的活动主要在西峰秀色与同乐园进行。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人绘 戏剧图册之“宝莲灯”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宫戏本《七襄报章 仕女乞巧》封面及其内页
除在同乐园演戏外,还要在圆明园西峰秀色进行七夕节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念斋意。七夕当日,会在西峰秀色设一堂供奉,成为七夕供,由昇平署总管太监等,至供奉前诵念祷辞,称为念斋意,期间还要由昇平署“十番乐”伶人作乐。七夕供同每年二月初一的太阳供、八月十五的月供一样,是每年极重要的三堂供奉,供前念斋意、作乐也是昇平署的重要工作内容。七夕供前同时也承应戏,但是极短,只是象征性地走一个过场。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唐岱等合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西峰秀色”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人绘 胤禛妃行乐图轴(十二开选三)
佳 话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关七夕的描写,往往与爱情有关,或侧重悲剧一面或侧重喜剧一面。因为有了牛郎织女隔着银河相望、一年一会这样的浪漫故事,历史上的七夕也留下了许多佳话。长生殿里的“密誓”,“我取轩”中的深情…… 七夕被提及往往意味深长。
《宫里过七夕》插图 清 白玉比翼同心合符及其拓片
明末清初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回顾了他和董小宛悲欢离合的爱情婚姻之路,当董姬逝去之后,他回想起顺治五年的七夕,董小宛被天上美丽的晚霞激发了灵感,以祥云纹样做了一个金手镯,当时冒襄题了“乞巧”“覆祥”四字镌在手镯上。而顺治六年的七月,这个镯子忽然断裂,在重修的时候,冒襄将原来的“乞巧”“覆祥”四个字换成了“比翼”“连理”四个字,这本是夫妻感情美满的象征,但是联想到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这个七夕的金镯子忽然就有了悲凄的意味,浪漫中带着伤感,有一种殒逝的征兆。当董小宛玉碎香消之后,冒襄非常后悔自己选用了后四个字,“何以率书,竟令《长恨》再谱也”,太轻率地用了那四个看起来美满但是却包含了沉重历史情感的字。而董小宛这个不爱金珠宝饰的女子,最终带着这个金手镯去世,又恰恰因为“比翼”“连理”四个字,说出了她短暂一生里最热切的渴望。这短短的一段七夕文字里,七夕的祥云、饱含了深情的手镯、沉甸甸的“比翼”与“连理”,写尽了饱经离乱的人们对于“天长地久”的期待,使得中国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因为七夕节而有了真实的温度。
《宫里过七夕》插图 近代 张大千 连理双鸽镜心
七夕起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拜,随着牛郎织女传说被附着于内涵之上,七夕也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追根溯源,七夕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更代表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夕”的精彩故事,请关注、阅读《宫里过七夕》,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浪漫。
爱在七夕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相关知识
七夕怎么过?怎么浪漫过七夕?
七夕情人节的五种浪漫过法
七夕节溯源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正解在这里...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 浪漫七夕约会攻略
千年的浪漫,传承的新篇——如何过七夕
古代皇宫里养的8种花,如今已成为“普货”,你养过几种?
七夕桃花运最旺的星座
十二星座与七夕的关系是什么(12星座究竟都怎么过七夕 )
七夕怎么过才浪漫?
网址: 中国浪漫的溯源——宫里宫外过七夕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8886.html
上一篇: 七夕传统民俗,你了解多少? |
下一篇: 世界各地的七夕节风俗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