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俗称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七夕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
在老北京,“七夕”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全国七夕节的民俗事象很多,主要包括:1.拜牛郎织女,瓜棚听“天语”;2.丢巧针,卜运气;3.七姐妹结盟;4.接露水,种生;5.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等等。北京是五方杂处之地,老北京的七夕习俗中既有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事象的反映,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庙会卖节令商品
老北京几乎每天均有庙会,每到农历七月初一,各种七夕应节商品就开始上市,主要有牛郎织女年画、乞巧楼、七巧针、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化妆品等。除了四大庙会外,朝阳门外菱角坑、通惠河上二闸和什刹海也有卖节令物品的,尤以能当供品的时令鲜果为特色。应节物品还有小孩玩具“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小木板为一套,出售时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开,可以拼成鸟、兽和人物的雏形,颠倒反复,变化无穷。随盒还有拼合的示范图案,如果自己不会变化,照图拼装就可以了。心灵手巧者,可以比示范图案拼得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图”是一有特色的项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乐此不疲。此外,北京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起,立坛祭祀北斗七星,名曰“七星斗坛”。最热闹的要数西四的斗姥宫,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戏剧界也要演应节戏,昆曲《长生殿》、各种梆子戏是《天河配》、《鹊桥会》、《牛郎织女》等。有一年天桥戏院演天河配,海报上写着“真牛上台”,成一时新闻。因为一般扮演老牛均是由演员披着牛皮道具当牛的,天气太热,演员很辛苦。这一次真牛上台,人们觉得很新鲜,没想到这头“神牛”在台上竟拉开了屎,弄得哄堂大笑,以后就没见真牛上台了。有的寺庙还在七夕这天晒经书,“七夕”这天如果天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泪”。
烧香祭拜双星
凡是过节就要烧香,七夕也不例外,人要想和天上的牛郎织女沟通,就要烧香。七夕夜烧香祭拜星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简单,只不过摆个案子当香案,香炉里插上三只香而已。有钱人家还要摆些水果,钱少人家顶多加上两根蜡烛。比较讲究的人家把供案设在庭院或花园,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供案上陈设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还将胭脂、粉摆上去献给织女。七夕正值夏秋之际,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老人们把它们叫“双星”。过去老北京地上没有这么多的路灯,空气也非常透亮,所以七夕祭双星是大人教小孩识别天上星星的好时机。未成年的男孩在母亲的指挥下也要磕头,不是向双星,而是向北斗星,因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节”、“祭星节”,据说从小识别北斗星,一辈子走夜路不发蒙,将来考试能得中。
祭拜双星者主要是女人,她们把织女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老年妇女是为了乞寿,青年妇女是为了乞子和夫爱、婆疼,少女是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在念念有词或心中默念,十分虔诚。祭神完后,姑娘们还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边去“听天语”,据说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有人甚至说在井边听到了织女的哭声。有的人说,七夕白天很少见到喜鹊,因为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有的人说,七月初八看喜鹊,头上是秃的,是因为搭桥时被牛郎织女踩的。有的农村在这一天要杀公鸡,是怕公鸡叫得早,影响了牛郎织女的约会时间。
丢针乞巧乐陶陶
早年,大家祭完双星后,参加祭拜的姐妹们把献给织女的化妆粉分成两半,一半扔在房上,说是给织女用,一半留给自己用,妇女们认为与织女共享化妆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魅力。乞巧活动也是在祭罢双星后进行,由老人给每人一根针、一根线,让姑娘们同时穿引,看谁穿的快、谁先把线穿进针孔,就算乞到了灵巧和智慧。清代以后,七月七日这一天,部分婆婆、小姑和儿媳,可以不分老幼尊卑同做丢针占卜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在初六的晚上先设水碗于花下,放至初七日中午,妇女们将平日缝衣服或绣花用的针小心翼翼地平放在碗中,针浮在水面者就会有运气,沉下水者说明女工活还欠功力,今后需要努力。针浮在水面上,投影到盆地,如针影美观如同花朵、鸟兽、云彩等形,说明天上织女已经知道自己乞巧了,谓之有“缘”;如果细直如针形便是“巧”的象征,谓之“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下针影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这个妇女是个“拙妇”织女给她一根石杵。为此,有的妇女会悲叹甚至会哭起来。
“七夕”在民间有乞巧活动,在宫廷也是最具娱乐情趣的日子。后宫女子们在七月初六就要用盆盛水,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到水面上起一层看不见的薄薄的水皮。第二天她们丢针乞巧,如果针影如梭就是织女把梭给你,将来一定是织布巧手;针影若是一头粗一头细象洗衣的棒槌,说明将来喜好干净;如果针影如笔,将来是擅长描龙画凤能出好画样的好手;如果针影细如绣花针,将来是能扎会绣的能手。如果针影两头粗,就是织女嫌你笨;针要沉到水底,就是说和织女无缘分。老太后不亲自投针乞巧,而是热心参与评论。有的宫女为讨太后喜欢,挑选针孔大的针放在水上,太阳光射过针孔投下一个小白点,就说这是织女保佑太后年老眼不花,能健康长寿。这个习俗传到民间,就成了媳妇为婆婆、姑娘为妈妈乞寿求福的活动。总之,通过这种娱乐活动,增进了姐妹们和女孩之间的情谊,融洽了婆媳和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女儿们精心女工的心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激发了生活的热情。
设瓜果
那会儿民间还盛行设瓜果酒禅来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等活动。这天夜晚,除了人们常站在街市庭院内抬头寻觅织女、牛郎星外,还要搭建乞巧棚,悬挂牛郎织女像,或者设案焚香祭拜。供案均设在庭院或花园里的葡萄架、豆架旁,供案上要陈设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以及其他时令鲜果,有的家庭则用精雕细刻的工艺瓜果,有些还摆上妇女常用的胭脂、扑粉之类的化妆品,说这是要献给“织女”用的。
吃巧食
七月初七,老北京还有“吃巧食”的习俗。四合院里的妇女,这天要用面粉捏制带花的食品及各式各样的面食,如馄饨、面条、花卷,还有用面粉捏成的小耗子、小刺猬、小兔子等,蒸好后要陈列在院子里的几案上,让天上的织女来比评,看谁做得巧、做得精美。夜晚时一家人围坐在院子内一边欣赏星空的星斗,一边吃着各种式样的“巧食”,其乐融融。
做巧果
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花样少了。家里人做巧果的时候,小孩子总是喜欢趴在一边看,一个个面剂子被塞进胡桃木的模子里,出来的时候就成了一条体态丰盈的金鱼,或是一个喜人的长命锁。孩子们则在一边不住地咽口水,急切地盼望着第一锅巧果出炉。
七夕节,您怎么过的?
END
合作企鹅:1735315738
相关知识
老北京的“七夕”习俗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上)
各地七夕节习俗有些什么?七夕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
各地七夕节习俗有哪些?七夕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
七夕的习俗 七夕有什么习俗
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五大七夕习俗介绍
习俗|七夕:花前月下感七夕
各地七夕习俗
七夕习俗知多少
网址: 老北京的“七夕”习俗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8879.html
上一篇: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精选10 |
下一篇: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都有哪些呢?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