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架构”与花境关系,如何看待?

“架构”与花境关系,如何看待?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7 02:03

作者 | 成海钟

业内把花境中由非植物材料构成的构筑物,约定俗成地统称为“架构”。在花境中,“架构”往往能起到烘托作品主题、渲染作品气氛、丰富景观效果的作用。但在花境推广实践中,特别在花境类竞赛中,“架构”又往往存在带偏导向等问题。

如何看待“架构”与花境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近几年参与花境推广的经历,谈几点我个人的思考。

站在花境竞赛的角度看

从花境竞赛角度看,多数组办方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架构,目的是引导参赛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手法上。这种规定契合花境竞赛的目的与导向,也更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专业的花境人才。

关于花境竞赛的目的与导向,我在《中国花卉园艺》2020年第18期《竞赛,花境推广的重要手段》和2023年第11期《花境竞赛“三问”》(见本文后)两文都曾有详述。花境竞赛,严格来说是一种植物景观设计营建比赛。竞赛的宗旨是考量参赛者的植物认知水平、植物配置技巧以及设计方案落地水平,并普及花境知识,引导花境健康发展。因此,赛制的设置、评价的项目和赋分的标准,都应围绕和体现竞赛的宗旨。在我国举办的大型花境类竞赛都基本贯彻了这一宗旨,从源头上避免了花境竞赛异化为“炫富式”架构比赛。

▲2016年唐山世园会花境景观国际竞赛金奖——都市梦田

▲2017年首届中国花境大赛特别大奖——气象万千

▲2021年首届中国国际花境大赛特别大奖——花境之路

▲2023年首届全国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花境一等奖——醉花荫

随着花境推广的深入,在专业化花境竞赛的基础上,花境竞赛正在与城市更新中的公共绿地景观提升工程相结合,在需要提升景观的空间安排花境赛事,参赛作品留存供当地市民长期观赏。参赛作品既要接受评审专家的专业评价,还要接受广大市民的审美评价。这种现象说明花境景观已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坚持专业花境竞赛宗旨的前提下,如何有限度地允许非植物材料架构的存在,寻求专业评价与大众评价的最佳结合点,成为花境赛事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已经举办了三届的山东省花境职业技能竞赛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经验。

▲山东省第一届花境技能大赛一等奖——齐境

▲山东省第二届花境技能大赛一等奖——花溪地

▲山东省第三届花境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丝路花屿

站在花境景观的角度看

作为植物景观之一的花境,其功能除了生态、科普、疗愈等外,主要功能应该是观赏,也就是说营建花境(尤其是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花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绿地空间的观赏性。从这个角度看,花境景观或者以花境手法为主营建的植物景观,不限制甚至鼓励与其他园林元素(包括各种构架)相互结合,以丰富景观的可观赏性是值得提倡的。其实这种“组合”手法在景观中早有应用,如国庆或重大节日期间在北京长安街几个重要节点的展示,常用的手法就是花境+立体花坛;G20期间杭州西子湖畔的主题景观“G20”同样如此,此景观后来改名为“花好月圆”;安徽合肥曾经有个网红景点《水墨黄山》采用的是花境+垂直绿化+文化墙的形式。花境与具有区域文化特色或蕴含作品主题的园林元素相结合,往往能够收到“1+1>2”的观赏效果。

▲北京长安街重要节点上的组合植物景观

▲杭州西子湖畔的组合植物景观

▲合肥街头的组合植物景观

对架构的要求

对架构的要求,分为对竞赛类花境中架构的要求,和对架构自身的要求。

第一,架构在竞赛类花境作品中的地位。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作品的视觉焦点,二是作品的主题演绎。在花境竞赛类作品中,花境的植物景观应该是作品的视觉焦点,架构则处于从属地位,而不应该“喧宾夺主”,这一点不能动摇。艺术心理学认为,最能刺激视觉的元素是色彩,其次才是形体、线条与质感。因此,假如架构色彩过于艳丽、体量过于庞大或造型过于奇特,都违背了花境竞赛的宗旨。参赛花境作品的主题靠什么演绎?是架构+文字说明,还是植物语言+配置手法?答案显然是后者。在有架构参与的花境作品中,如何判断是什么诠释了作品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排除非植物材料架构后,看看作品的主题是否还清晰存在。

第二,对花境中架构自身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花境竞赛作品中的架构还是作为植物景观的花境中的架构,都应符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一是架构要服务和服从于作品的主题,而不能与作品主题“不搭界”,更不应该纯粹为了“猎奇”而拼凑。二是架构的制作与安装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包括拼接的牢固程度、安装的稳固程度以及加工工艺,不能留下安全隐患。三是架构的用材尽可能自然生态。架构的材质与成品能经得起较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根据对长效花境的主体景观保持三年及以上的原则要求,架构的观赏寿命应不低于三年。

▲某花境设计大赛落地作品

为了既发挥非植物材料架构丰富花境景观的作用,又尽量减少对参赛花境作品评价的干扰,某些花境类竞赛如首届全国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河南省园林绿化花境竞赛等,在花境大赛的同时设置“园艺雕塑”专项评审并设立独立奖项,鼓励设计师利用园林废弃物创作雕塑作品,架构与花境同台展示,相得益彰,在丰富景观观赏性和践行节约型园林理念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届全国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参赛的“园艺雕塑”作品

▲第三届河南省园林绿化花境竞赛参赛的“园艺雕塑”作品

随着花境推广的深入,进一步认识并把控非植物材料架构在竞赛花境中的度,包括非植物材料架构的色彩、体量、形状如何融入并烘托花境的主题;架构自身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时效性如何与花境的景观特质相协调;架构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重等等,都是值得业内人士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至于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花境如何与其他园林元素(包括各种构架)相结合等问题,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

(作者为中国花卉协会花卉景观分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副会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花境竞赛“三问”

作者:成海钟

花境热,带来了花境竞赛热。花境类专项赛事,对于引导产业发展、提升花境地位、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花境类赛事到底赛什么?怎么赛?对于这些问题,估计不是每个参赛者都有明确的答复,甚至某些赛事的组织者和评审专家也不一定有清晰的答复。笔者有机会参与策划和评审过多个花境类赛事,想对“花境竞赛赛什么?怎么赛”说点自己的看法。

花境竞赛,赛什么?

自媒体时代不缺概念,花境也是一样。不管花境概念如何五花八门,但“以多年生草本花卉为主营建的植物景观”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核心。也就是说,花境竞赛,首要的是看植物的选择、配置及其形成的景观。

植物,主要看适生性、多样性和观赏性。

适生性是植物选择的首要原则,因为适生性影响到景观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进而影响到花境景观养护的难易。花境提倡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但并不简单地以种类的多寡“论英雄”,种类的多少要服从于景观的需要。就观赏性而言,植物的观赏性直接影响景观的观赏性。其中花是花境色彩的主要来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三季有花”是我国多数区域对花境景观的期待。

其次,看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一个花境中至少有几十种植物,多者可能超过百种。如何把这些植物科学而又艺术地配置成一个辨识度高的植物景观,需要花境师有相当的植物知识和美学修养。科学性方面,“生态习性相近,观赏特征各异”是首要原则。植物个体间生态习性差异太大,无异于给日后的水肥管理“埋雷”。而观赏特征过于一致,则无法实现高低错落、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有多种,其中“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两种手法。

作品主题,靠什么来表达?

凡是花境竞赛,参赛作品都需要有主题。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主题或大气磅礴、或小家碧玉,或抒发情感、或借题言志,都无可厚非。但作品的主题靠什么来表达,则应有相对统一的要求。

花境是植物景观,其主题理应由植物语言来阐释。表达主题的手法,可以“意在笔先”,即先立意,再根据立意寻找合适的植物材料和配置方法。例如,选择暖色调植物为主表达热烈的气氛,再用中性色予以调和,使整个作品主色调突出但又不显单调。可以“因材施艺”,即根据现有植物材料寻找合适的主题。而在目前的花境竞赛中,有些作品却过度依赖文字或非植物材料来阐述。假如离开文字,观赏者“看不懂”作品,这样的立意手法是不成功的。

对于非植物材料在花境中的运用,大多数花境竞赛都有明确的限制,或不鼓励使用,或有限制使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参赛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植物材料的认知与运用,始终保持植物在花境作品中的“C位”,而不鼓励“炫富式”地使用非植物材料,以至于植物在花境作品中成为无足轻重的配角。借助一位花境师的比喻:“中医的看家本领是‘望闻问切’。假如举行中医基本功比赛搬来X光、心电图等仪器助阵,比赛还有什么意义。”至于在日常景观而非竞赛中,花境是否可以用非植物材料?当然是可以的。这与中医门诊有时也借助现代仪器是一个道理。

竞赛导向,靠什么来保障?

竞赛导向是指挥棒,而这根指挥棒应该指向有利于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方向。竞赛导向作用发挥得怎样?需要相应的赛制以及评价标准来保障。

长效花境是花境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多数花境类赛事都把“长效”作为竞赛导向,并在赛制上得以体现。例如,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的山东省第一、二届“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花境技能竞赛在设计方案评审阶段,重点关注花境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栽植床的微地形改造和土壤改良措施、植物的栽植密度以及养护指导书的科学性等关键指标,并对入围方案提出深化设计的建议。在方案落地施工阶段,重点关注方案意图的实现程度、植物组团的合理性、植物栽植的实际密度,以及栽植深度等园艺措施,为花境的长效性打好基础。在落地作品评价阶段,一是设置3次评审,两次评审之间最少间隔3周,鼓励参赛者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落地作品的养护(包括养护指导),保证作品在评价期内展示出长效花境的景观特质,并为以后的养护打下较好的基础。二是优化评价标准,落实对重点评价内容的监控。这些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没有赛制保障的导向,多数是难以实现的。

——原载于《中国花卉园艺》2023年第11期

相关知识

“架构”与花境关系,如何看待?
关于“架构”与花境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种营造长效花境的工艺及架构的制作方法
植物与营造花境景观意境的关系
如何设计花店组织架构
让架构花艺给你更多灵感——手绘篇
如何看待花少6争议 剪辑惹祸还是真性情暴露?
认识花境课程系列——花境设计与文化传承
你如何看待疗愈
如何看待山东花境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的前景

网址: “架构”与花境关系,如何看待?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503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如何看待山东花境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下一篇: 如何走好花境发展未来之路——来自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