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园林,让世界读懂东方美学

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园林,让世界读懂东方美学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6 17:30

陈从周园林七书:我们身边的桃花源

精美函套 × 裸背锁线 × 三口刷边

2枚钤印×7枚藏书票×主题帆布包

梁思成 × 贝聿铭 × 叶圣陶 × 俞平伯

盛赞

园林是文人用石头写的诗

一套书读懂中国园林的精魂

在钢筋森林中重拾诗意栖居

有人说,如果没有他,江南美景会毁掉一半。这话丝毫不夸张。他是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园林第一人”,美国人眼中的“现代中国园林之父”;他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守护者和复兴者。

1980年,他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修建了明式庭园“明轩”,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以小见大、移步换景之功让美国人为之倾倒,一时间甚至在全世界掀起了中国文明热。

|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明轩”

他就是集风景园林、古建筑、书法、绘画、诗词、散文、戏曲评论于一身的一代园林宗师、人文巨匠陈从周。

在建筑界,“北梁南陈”的说法广为人知,“北”即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南”就是古园林大师陈从周。

| 陈从周先生于梓室(同济大学姜锡祥摄于1979年)

在热播年代剧《小巷人家》中,范丞丞饰演的庄图南从小痴迷于古建筑,后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学校为他挂庆祝横幅,左邻右舍交口称赞,毕业后留在上海同济设计院工作并取得上海户口。可见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地位和学科优势。

陈从周正是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52年任教于此并筹划组建了历史教研室,为中国建筑史、中国园林史、风景园林学培养了许多人才。

| 陈从周(左)与梁思成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艺术,又包含诸多东方哲思。对每个人来说,审美与感受的深浅,与自身文化修养有很大关联。

你是否曾在苏州拙政园的曲径通幽间,看不穿那水榭亭台与假山叠石的匠心独运?或是站在留园冠云峰前,竟读不懂那块瘦石背后的万千气象?

别担心,陈从周先生将深奥的造园法则化作珠玉般的文字,经他精妙解读,能让你瞬间get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精髓。就连建筑大师贝聿铭跟他逛完苏州留园都说:“今天你跟我说了,我才体会到中国园林的精妙!”

| 陈从周(右)与贝聿铭

他笔下的园林,是古典美与自然的交融。颐和园 “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将自然山水纳入园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寄畅园园外惠山的苍翠峰峦倒映池中,与园内“知鱼槛”的红栏碧瓦相映成画;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窗棂如琴键,竹影似音符,风过处便奏起《潇湘水云》”;南京瞻园的静妙堂前假山如虎踞龙盘,池中游鱼若隐若现,他说:“假山为实,倒影为虚,虚实之间,气象万千。”

从纽约的“明轩”到瘦西湖的波光,陈从周用一生完成了园林文化从现实到纸上的转译。

早在1956年,他便出版了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学专著《苏州园林》,引起全国建筑界的关注。他的中国园林学经典之作《谈园录》更是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成为享誉世界的“园林美学圣经”。

用大白话讲透中国园林的奥妙。他在《谈园录》中写道:“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这样如诗如画般的语言描绘人在园中的体验,直令人神往。

| 《谈园录》书影

“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寥寥数语便道破艺术虚实相映的精髓;“山必古,水必活,草木华滋,好鸟时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轻点之间解构山水意境的真谛。

梁思成评价他“以散文的优美代替了枯燥的说理,解决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语法’,形成了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的阐释方法。”

叶圣陶说:“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他为园而生,以园为家。一生都在救园,记园,修园,论园,续园,造园。

1954年,主持修缮上海龙华塔,复原宋代面貌;1954年到虎丘勘察,成为太平天国后第一个登塔人;1961年,解开了园林叠石界的百年之谜,发现并考证出石涛仅存遗作“片石山房”;1974年,勘察并给广教寺双塔提出修缮意见;1988主持修复了上海“豫园”东部。1991主持设计建造了云南安宁的“楠园”。1994指导修复江苏如皋“水绘园”。

| 楠园

他曾辞掉国外高额设计费的邀请,专注于修复中国园林。他说,我都60多岁了,还能活几年?我要把我们国家自己这些破破烂烂的修好,让外国人来看。

| 1987年陈从周在豫园东部指导修复工作

在他看来,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园可以解曲,曲可以悟园”。他说造园要“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

他将造园与绘画、与书法、与昆曲、与种种文史传统结合起来,“以画造园”“以书造园”“以曲造园”“以史造园”,将园林艺术达到一个独特的境界。

| 水绘园

陈从周先以独有的方式,以园林为载体,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集成,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记园先声、护园使者、说园大家、造园大师。

陈从周不仅是建筑园林大师,他在书画、诗词、散文、鉴赏、文史、戏曲方面的造诣,也都是大师级的。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说屏》便是他的名作之一;他的画被列入国宝之列,禁止出境,30岁时曾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格轰动画坛。

| 陈从周绘《园林松竹石图》,1984年

文史专家冯其庸说他是“治建筑园林,治诗词,治书画,治昆曲,治考古文物,治种种杂学,谐能融合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

陈从周先后出版的《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梓室余墨》被称作“陈从周散文五部曲”,全是接地气的随笔。 读这些文字就像听一位风趣的老先生讲故事,让人感受老一辈文人的雅趣,还能被文字中的真性情治愈。

| 陈从周作品精选

《书带集》是陈从周的第一部随笔散文集。书带草是江南园林中最常见的长绿草,“因为长长的叶子,过去人为之取名叫书带草,从这意境中,可以想象到我的书斋也不会富丽与现代化到何等程度了。”以阶边的小草自比,足见先生为人低调谦和。

他将国内外寻迹访古、调查古建筑于园林途中所闻所见顺手写来。在他的笔下,留园的精巧布局,恭王府的大气恢弘,泰山岱庙的气势雄伟,都仿佛跃然纸上。

《春苔集》是他的第二部随笔散文集。他说:“偶然从墙角树荫见到了春苔,够耐人寻味,‘苔痕上阶绿’,看来比绚丽的繁花雅韵得多,姑以此名集。”这些记载了他生活中片段与暂时的一些往迹的文章,也如春苔一样耐人寻味。

书中,陈从周远离满眼烟尘的大城市,疏远世务酬对,从江南的天台山,游至北国的庐山、梁山。疏远世务酬对,置身山林之中,体会四下无人的清游,从清苦的经历中留下美的记忆。

《帘青集》是陈从周的第三部随笔散文集。在书中,陈从周回望故乡浙江,重游越中山水、绍兴古迹,介绍绍兴的水、石、桥,以及“阿Q的帽子”——绍兴毡帽。在对故乡、古人与旧事的追忆中,记述亲人徐志摩白话词手稿词计十二首。陈从周还将自己几十年读书与治学生涯的一些自白,寄语新一代的青年人。身为作者,他心系编辑的甘苦;身为同济教授,他为食堂“大饼油条”等平价早餐的供应尽力呼吁。

《随宜集》是陈从周的第四部随笔散文集。收录了先生1987年至1989年的散文和书信。记述了当时陈老与昆曲界的往来情谊,以及一些浅显的园林学说理散文。陈老力倡文理想通之道,以学者的睿智,诗文家的灵感,博古汇今,纵笔书怀。谈景,抒情,怀人,言之有物,每篇自成一世界,别有洞天。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林之美,豫园的典雅、秋霞圃的清幽,引领读者领略园林的叠山理水、建筑布局与意境营造的精髓。

《世缘集》是陈从周的第五部随笔散文集。本集完笔于1992年,此时古稀之年的陈从周正身在病中,他说:“我在世上一切都见缘,人也许是‘缘’中占最突出的地位,还有其他的一切。我与风景园林、昆曲、书画、古建筑等都是缘。”写下这些文字,只为“记点世缘”。

在书中,他“重游”圣约翰大学的约园、富春江边的依绿园,水乡吴江同里的退思园……在一处处园林美景中,讲述他的青葱岁月;从杭州蕙兰中学、圣约翰大学,到苏南工专、之江大学,从饯春到迎秋,在时空交替中细数旧人旧事:“一 • 二八”淞沪战争后的军训生活,与尊师陈直生、画家叶浅予、昆曲家梁谷音的往来情谊,老家绍兴道墟杜浦的乡音乡情……将道不尽的人生往事奉予读者。

陈从周习惯称自己是“梓人”(木工),书房取名为“梓室”。《梓室余墨》是陈从周生前编订的最后一部文集,他凭借其自身专业素养,将建筑、园林、书画、文学等一并打通,为读者呈现一个“杂文家”眼中的视界。

精阐古建形制架构的韵味之美,论述园林叠石造景的境界之妙,追忆朱启钤、马一浮、张宗祥等大师的生平轶事、交游学养,解析书法绘作、典制风俗、诗词文章、器物古玩等精要之处……有几分似张岱的《夜航船》,也几分似周作人的《书房一角》。

陈从周的文字是“用营造法式写的散文”,而《谈园录》恰似这庞大园林体系的“总纲”。从《说园》五篇的筋骨,到《谈园录》的血肉,他完成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双重编码”——既有“山贵有脉,水贵有源”的科学解剖,又有“半江红树卖鲈鱼”的诗意栖居。

读他的书,如同“掌灯夜游千年园林史”,每一步都踩中文明的痛痒,每一页皆见文人的孤勇与匠人的执念。

无论说园造园,还是写文作画,陈从周笔下的文字都是自然真情的流露,给我们多重的阅读体验与收获。

身临其境的园林美学课。

陈从周的文字是“行走的园林导览手册”。他以建筑学家的专业视角与诗人的细腻笔触,将园林的布局、造景、意境层层拆解。如《谈园录》中他著名的“动观静观之说”:“若静坐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

传统文化艺术的跨界启蒙。

他的文章像一座“文化万花筒”,打通园林、诗词、昆曲、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壁垒。例如,他会用昆曲《游园惊梦》的表演逻辑解读园林的虚实相生,将园林叠石比作中国画的“皴法笔意”,甚至以绍兴黄酒的“醇厚”形容苏州园林的含蓄韵味。用杜甫“野竹上青霄”解读园林的垂直空间美感,让读者在文字中直观感受“诗画入园”的东方美学智慧。

触摸历史的温度与匠人精神。

陈从周不仅是学者,更是古建修复的亲历者。他写建筑,不只写表面,还告诉我们建筑背后那长长的故事、那些鲜活的匠人故事:比如香山帮匠人顾祥甫沉默寡言背后是巧夺天工的手艺;豫园修复时他与昆曲名家梁谷音共谱“谷音涧”的雅事。这些细节让读者看到园林背后“人”的温度,更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艰辛与浪漫。

诗性语言的治愈力。

他的散文文采斐然,一点不输明清小品。邓云乡说“他的散文,有才情,有文采,更重要的是有感情,有真实的喜怒哀乐。‘诗言志,歌咏言’,如果说写文章有载道派、有言志派,那么他的文章是言志派的,即心中的真实情感,喜怒哀乐,激动着他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他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作’出来的、‘编’出来的;是随笔式的,不是说教式的、口号式的;是有感而发的,不是无病呻吟的、装腔作势的。我不知读过他多少篇随笔式的短文,感到有的像溪涧涓涓细流,有的像小池明澈的秋水,自然的也像檐头淅沥的苦雨……”称陈从周“是一个有脾气而又天真的人,眷恋着传统文化,护卫着传统艺术气氛,他在文字中执着地表现着这点”。这种兼具韵律与留白的文字,既能抚慰焦虑,又能唤醒现代人对自然与古典之美的敏感。

谦谦君子,最后的名士。

他追忆俞平伯、张大千、徐志摩、陆小曼等旧人故事,与梅兰芳、周叔弢、梁思成、苏步青等文人艺匠的往来旧迹,与叶圣陶、俞振飞、林徽因等文人的鱼雁往来,字里行间,真情可感。

他写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瘦影”,生动、幽默、从容,从一些小事勾勒出一个有风度有学识的前辈学人,读后令人怅然。

通过张幼仪和陆小曼,陈从周获得许多徐志摩的第一手资料,用16年的功夫编撰成《徐志摩年谱》,此后包括《辞海》在内的几乎所有研究、撰写徐志摩生平的文字都以此为蓝本。

实用生活美学的启发。

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生活指南”。他告诉我们为何庭院粉墙前宜栽绿竹(因粉墙竹影,无异画本。随着四季日照投影不同,而画本日日在变,万物静观,自得其中);为何古园靠墙的地方只种芭蕉不种树(因围墙是为了防盗,墙里种树正好方便了小偷)。

他还教会我们如何从一株书带草的“幽寂”中悟出文人风骨,又如何通过“静观一池游鱼,动赏满园花影”来修炼心境。这些知识将传统美学转化为可践行的生活智慧。

| 陈从周

这些滋养人心的文字,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抵达的自然流露,是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推开它,你不仅能看见园林山水,更能遇见一个民族的诗意灵魂。

陈先生爱园护园,提出“绿化就是文化”“还我自然”,倡导中国文化的延续,每为文化古迹四处奔走,为保护苏州城墙振臂疾呼,为保护环境而怒发冲冠。他说:“历史文化遗迹,我们不能破坏得太多,可保留的应该保留,给人们有个寻根的地方。”

他反对“假古董重建”,认为“宁可留残园,不要造赝品”,一度引发文旅开发争论。他化身毒舌文青,为保护古树怒斥开发商,痛批80年代景区“破墙开店像乞丐穿西装”;骂水泥假山是“美人脸上贴膏药”;吐槽“领导审美不如草”……90年代他预言“景区商业化会毁掉文化”,如今被网友封为“预言帝”。

他始终坚信,遵循“自然”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他说:“山林风景,其异于城市的,主要是有山有水,即有自然之美。”“因为人工之力有违自然。”

| 陈从周所写“还我自然”

陈从周教授不仅是学院的名师,还是中国的名士,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古建筑和园林范畴。他的一生是中国文人自觉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生。

他的园林是凝固的《牡丹亭》,散文是流动的《园冶》,生活是立体的《长物志》;他是 20 世纪传统文人精神的代表;他的小园与书斋,是传统文人生活的余晖;他的“超逸” 哲学,本质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他让我们在被KPI 与996充斥的时代,依然相信“小城春色”会在某个清晨重新绽放。

正如他所说:“园林之美,不在华丽,而在意境。”人生亦如是,不在喧嚣,而在内心的从容。真正的美,永远生长在代码无法抵达的地方——在青瓦上的霜痕里,在假山缝隙的苔藓中,在晨雾漫过回廊的呼吸间。

在檐角铜铃的轻响中,园林大师陈从周用园林与文字,构建了一个传统文人的精神原乡。

THE END

原标题:《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园林,让世界读懂东方美学》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中国声量 | LUOZHENG:让东方美学之花在巴黎诗意绽放
东方美学
潮宏基×花西子 | 让东方美学惊艳世界
花西子出海:东方美学,如何吹向世界?
2024中国•四会玉文化节——东方美学的传承与创新论坛顺利举行
花西子,为世界打开一扇东方美学之窗
浙派园林:东方生态美学的杰出典范
东方美学|一花一世界
山野悦己季,萃雅让东方美学融入日常
热点 | 洞见新时代,东方美学之花绽放

网址: 他用一生守护中国园林,让世界读懂东方美学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36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卉的名字有哪些 植物花卉品种大
下一篇: 读了这16句江南诗词,你才会知道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