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今日芒种!别忘了“送花神”,6大习俗,祈福安康迎好运

今日芒种!别忘了“送花神”,6大习俗,祈福安康迎好运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6 16:54

节气变换,古人的生活从不脱离自然。说起芒种,名字真叫人喜欢又贴心。“芒”是麦芒、谷子的刺,代表着成熟;“种”是种子、稻禾的希望——夏天不过才刚开始,最忙最累的时节也才要到。

《岁时百问》里有载,“何为芒种?麦则带芒,种亦待芒。”诗人慈母夜织布、青少年夜插秧;命运全凭这一季风雨与土壤。范成大一句“男犁田,女采桑,村村处处时雨香”把芒种的烟火气和丰收愿望都点化进诗句里。


最动人的,还是“送花神”这一大习俗。古时江南有俗,芒种一到,百花“已事毕”,要与花神告别。孩子们簪花、折枝,姑娘们在院中摆案祭送,口中默念:“花神归去,愿秋实累累。”送的,不只是花,更是对来年丰年的三分盼头。

有趣的是,古人把花神想象成一个温柔、爱美的女子。没人敢怠慢她。祭送时,忌折还开着的花朵,怕花神“归去不喜”。这样一份敬意,过了一代又一代。


芒种的食俗,家家餐桌的安慰

芒种一到,气候湿热,老百姓嘴里总想着清淡、生鲜。食物,是时令的第一信号。

糯米饭:江南芒种时讲究吃糯米饭。旧时糯米象征“团圆”,说是糯米糍糯,能把一家老小的念想拉在一块儿。家常做法很简单,糯米浸泡几个小时,蒸熟以后撒上炒香的豆粉或细砂糖,或者包些腊肠、咸肉当中馅,也是今年夏天最“黏人”的好味道。


麦粽:麦子熟了,农家人最爱用麦叶包粽。麦香淡雅,米粒弹牙。做法是,选新麦叶,洗净蒸软,糯米加上红豆、腊味填入,包紧后上锅一蒸,清香四溢。


青梅汤:芒种催熟青梅。梅子酸甜,有一股子“过夏天”的劲头。家里大人爱熬一壶青梅汤,做法很简单,青梅洗净加冰糖、小许盐、冷水煮沸,微凉喝口,连烦闷都化开。


丝瓜豆腐汤:丝瓜正鲜嫩,豆腐清淡柔滑,这一碗被娘亲盛上桌,意味身体要清清爽爽、头脑不发火。做法:丝瓜去皮切片,下锅与豆腐同煮,撒点盐就足够,不用多滋味。


新豌豆炒蛋:豌豆圆润,蛋黄鲜亮。粤地有讲究,绿豆新鲜、蛋寓圆满,愿小儿顺遂长大。新豌豆焯水后炒鸡蛋,一锅软滑。


凉拌苋菜:苋菜颜色红绿相间,叶嫩根香。苋菜焯水,拌点蒜头和香油。吃起来一口菜、一口饭,顿感心安气爽。

这些菜肴,没有复杂花头,也没有华丽摆盘,却是最能抚慰人心的存在。你家芒种吃什么?是祖母蒸的新麦饭,还是冰镇的青梅汤?那是心头的软和,也是口中的滋味。


芒种六大民俗,老人的智慧在细节里

说芒种,不只是吃。六大民俗,就像咱们过日子的六个“钉子”,把季节和人心稳得牢靠。

送花神:江南、福建,至今有插花祭花神的风俗。辞别青春,期盼收获。这是中国人把诗意和农事结合得最美的一番表达。


祈雨祭田:有地方在芒种要祭天、望雨。老人们念叨“天旱芒种早下田,风顺谷满仓”,把盼望好天气的心思全写在田埂。


插秧看麦:芒种这天是哪家插秧、哪家收麦,人们都会“串门儿”看看新苗。孩子们抬头望,有没有早熟的麦浪,愿新的一季吉顺昌盛。


挂艾草菖蒲:有些地方芒种就提前挂上艾叶,为夏季祛晦,驭家安宁。


晒书画:“芒种晒书,入夏无忧。”村里年长的,总把家中旧书、画卷拿出来晾晒,据说能防虫防霉,也有“晾晾霉运,招来清新”的暖意。


舂新米做稀饭:收了新米,第一锅总要分点给邻居尝尝,叫新米稀饭。是分享,是祈福,也是一点人情味的流动。


除了应做的,芒种也有点不宜。据说这几件要谨记:

一不宜摘花折枝。老人说,送走花神仍需敬意,摘花会招不安。
二不宜夜晚久坐。院里夜风潮湿,陈人易着凉,芒种后讲究早点歇息,养精神迎“夏忙”。

芒种的心意,其实全在这些小讲究、小动作里。它让一家人各安其位,也让忙碌有了柔软的落脚点。


到了芒种,生活的步调忽然紧凑起来,可家里若总有仪式感,日子无论多忙也不会散乱。或许是晚上一碗糯米饭,午间一壶青梅汤,或是天色微蓝时阳台那一枝新插的艾草。生活有了这些,就有了把烦恼松出口袋的本事。

我常想,一家人围绕节气而食而住,就是最踏实的福气;哪怕节奏快了、事多了,只要心里还有一份敬畏土地的温柔,一点点为家人的小准备,就不用怕风雨和不顺。

相关知识

今日芒种!别忘了“送花神”,6大习俗,祈福安康迎好运
古人芒种节气迎花神怎么做(具体方法)
芒种习俗:芒种为什么要送花神
芒种送花神是什么意思 花朝节上迎花神
送花神和迎花神中,哪项活动是古人在芒种节气常做的?蚂蚁庄园今日答案
芒种送花神是什么习俗
芒种习俗:送花神
芒种节气习俗:芒种送花神祭祀仪式
芒种饯花神 是“尚古习俗”还是曹雪芹首创?
芒种风俗:芒种送花神习俗

网址: 今日芒种!别忘了“送花神”,6大习俗,祈福安康迎好运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2352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说说花朝节
下一篇: 今天二月十二,记住“吃二样,做二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