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及加减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及加减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7-05 08:33

补中益气汤

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有嗽去之)三分,

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当归身(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二分,

橘皮(不去白,以导滞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二分或三分,

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二分或三分,

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二分或三分,

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三分

上件药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疏:陈皮家里人煲汤习惯去白,此处留白。《药性赋》中记载,『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留白者补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气』。

补中益气汤加减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疏:恶热喜冷而腹痛,火郁于内也。『白芍药二味』,芍药甘草也。

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疏:暑月虽腹痛无怕热,可因暑热天加黄芩,治时热。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温中和胃。

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疏:脐下两旁少腹痛,乃少阴肾虚。

疏:『复法相报』,本气有余为胜,他气相报为复。例如,脾不及,则肝胜而脾病,肝胜,则肺助脾报肝而肝亦病,胜乃乘我之虚而胜,而不及之所生者又报复其胜。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

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疏:《内外伤辫惑论》『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痛时止』。

疏:只有劳倦伤脾夹有风邪时才有此方加减。别有头痛如下,

一、痰厥头痛,恶心烦闷,头旋眼黑,短气乏力,目不能开,头痛如裂,身重肢冷,不得安卧,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头上有热用下方清空膏。

三、高血压之类的肝阳亢逆,面赤脑胀,头热痉痛,平肝潜阳法。(内因证)

四、脑膜炎的头重剧痛,项脊强直,壮热神昏,用解热止痉法。(外因证)

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疏:头上有热气上攻的风火头痛,用清空膏散风泻火。

注:清空膏,羌活三两,黄芩(酒炒)三两,黄连(酒炒)二两,防风二两,柴胡七钱,川穹五钱,炙甘草一两五钱。研末,每次服二至五钱,茶清少许调如膏状,开水送服。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芩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已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

疏: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一说,味甘微寒,能泻肺中火邪。两说虽异而意同。火乃虚火,『虚火可补,参、芪之属』,『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充则火降。故而一般久病肺虚而咳,用人参以补肺;初病风寒而咳,不可用人参以助邪。缘何东垣反过来?初病风寒袭肺者,亦能郁而成火,而造成阴火刑肺。『火位之主,其泻以甘』。

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

疏:佛耳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疏:款冬花,到了冬天才开花。止咳平喘化痰。辛而不燥。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

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芪、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左。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曰寒中。

注:『炅中』,热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

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采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相关知识

【彝医健康】春暖花开时 谨防花粉症
天麻饼子组成
加减藿香正气丸
黄芪的经典配伍 – 经方派
面瓜花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计数器 中山北崎计数器
一种钻机加减钻杆自动螺纹补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严氏济生方·鼻门》苍耳子散,为治鼻渊要药。《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素问》胆移热于脑,宜防风、甘菊之属,以清
四物汤加减变换歌诀
村卫生室用传统医药服务村民事迹材料(专业版)

网址: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及加减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11683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补中益气口服液(红延)详细说明书
下一篇: 补中益气丸的搭配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