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红地云珠日天锦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红地云珠日天锦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6-01 05:25

神秘的出土之旅

1983 年,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一场意义非凡的考古挖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这片区域是著名的唐代吐蕃墓群,热水乡血渭吐番墓便隐匿其中。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探索未知的热忱,小心翼翼地开启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

在对大墓二号陪葬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们发现了大量的丝绸文物,这些丝绸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留着曾经的绚丽与精致。而其中,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出土,更是让考古现场瞬间沸腾。尽管它只是一块锦幡残片,长 48 厘米、宽 28 厘米,但其独特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出土,不仅仅是一件文物的现世,它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在之后的研究中,这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断地被揭示出来,成为了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的关键线索 。

北朝织锦的独特风姿

北朝时期,织锦工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创新。当时的织锦,在图案设计上大胆突破传统,融入了更多的异域元素和世俗生活场景,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在色彩运用方面,北朝织锦偏好鲜艳浓烈的色彩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红地云珠日天锦作为北朝织锦的杰出代表,采用的是 1:1 平纹经锦工艺,这是我国传统的织锦技艺。其花色和地色的织物组织完全相同,均为双层结构的复式平纹,这种工艺需要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是一种典型的 “彩条经锦” 。在红地云珠日天锦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巧妙地排列不同颜色的经线,形成了红地黄花的鲜明色彩对比,使得图案更加醒目突出 。

这种平纹经锦工艺在北朝时期颇为流行,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织造技术,也反映了北朝时期人们对于色彩和图案的独特审美追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平纹经锦的数量逐渐减少,被隋代前后兴起的斜纹经锦所取代 。但红地云珠日天锦所代表的平纹经锦工艺,依然在织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织锦工艺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

云珠环绕的奇幻图案

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图案设计独具匠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整个锦幡以红地黄花为基调,鲜艳夺目。图案主要由云珠串成的圆圈构成,这些圆圈相互连接,环环相扣,形成了独特的骨架结构 。在经向的骨架连接处,巧妙地运用兽面辅首作纽;而在纬向的连接处,则以八出小花作纽,使整个图案更加规整、和谐 。

在这些圆圈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纹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太阳神圈和狩战圈。太阳神圈位于锦幡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图案的核心。而狩战圈则分布在太阳神圈的两侧,展现出激烈的战斗与狩猎场景 。

(一)太阳神的神圣之姿

主圈中的太阳神形象庄重而神秘,他端坐在一辆由六匹翼马拉动的车上,威风凛凛。这六匹翼马分成两组,分别列于车体两旁,每组三匹,它们相背而驰,共同拉动着车体,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车体前窄后宽,上面设有用于遮挡的栏杆,车轮清晰可见,车辐呈放射状排列,显示出精湛的工艺 。

太阳神头戴菩萨冠,身穿尖领窄袖紧身上衣,交脚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手持定印,神态安详。他的旁边有两个侧面向的持王仗戴圆帽的人物,像是他的卫士,时刻守护在他身边 。太阳神身后有靠背,头部有一圈连珠状头圈,应为头光,象征着他的神圣与光明 。光头旁侧和靠背上方有两个半身人像,面目为侧面向,均戴着中国式幞头,应为官吏形象,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在太阳神的头部上方,有一华盖,盖顶附有龙形饰物,彰显着他的尊贵地位 。马车两旁,龙首幡迎风招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

日天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寓意。日天,又作日神、日天子,在佛教经典中,是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居于日宫中。日宫为纯金之宫殿,能放身光照四天下,象征着光明、智慧和力量 。在后世密教中,日天被列为十二天之一,其形象通常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莲华,着天衣,乘五马车,左右各有天后侍坐 。红地云珠日天锦上的日天图案,很可能是用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 。

(二)狩战圈的热血场景

狩战圈中的纹样同样精彩,展现出了激烈的战斗和狩猎场面。虽然纹样已被分割成两半,中间部分残缺,但通过复原图,我们仍能一窥其昔日的风采 。

按由上至下的顺序,第一组是骑驼射虎的图像。骑驼者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窄袖短衫,下着长靴,骑在双峰骆驼之上,回首拉弓射虎,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 。第二组是一对骑马射鹿的纹样,马首戴有花形头饰,骑士与骑驼者装束相同,在马上回首拉弓射鹿,鹿身上可见圆点形斑纹,可惜该组纹样马身以下残缺 。第三组纹样上半部已残,仅能见对人对兽,人在兽前,身穿长袍,下摆至膝,兽的四腿粗壮,应为狮类动物,据此推测,这一组纹样应系人物搏狮 。第四组是一对手持盾牌和短剑的武士形象,相向而立,作互相搏战状,武士身后各有一只鹦鹉回首而视,鹦鹉头前,附有灵芝纹饰,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

这些狩战圈中的纹样,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狩猎与战斗的场景,反映了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尚武精神成为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朝由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长期的游牧生活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了鲜卑人粗犷豪放与强悍的性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尚武精神在北朝社会中广泛传播,不仅男子崇尚武力,女子也毫不逊色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就以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北朝时期的尚武精神 。

(三)文字与纹饰的神秘寓意

在红地云珠日天锦上,除了精美的图案,还织有一些文字和纹饰,它们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锦幡上现有的残片上,能看到 “去”“昌”“吉” 等文字 。这些文字的含义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学者们有多种推测 。有人认为,“去” 可能有离去、前往之意,“昌” 则代表昌盛、繁荣,“吉” 象征着吉祥、吉利 。这些文字或许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希望通过织锦表达出来 。

在太阳神圈上部圈外的空间处,装饰有云气纹和九个圆点,还有汉文 “吉” 字和相对奔跑的动物;在太阳神圈下部圈外亦有一个 “吉” 字和一对带角的野山羊 。在狩战圈上部圈外,有对鹿、云气纹、七个圈点和汉文 “昌” 字,在狩战圈外靠幅边处,有云气纹、七个圆点和对狮纹 。云气纹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吉祥、高升和如意 。圆点可能寓意着星辰、珍珠等,象征着美好和珍贵 。而动物纹饰,如对鹿、对狮、野山羊等,也都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鹿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之物,代表着长寿、吉祥和繁荣 ;狮则象征着威严和力量 ;野山羊可能寓意着勇敢和坚韧 。这些文字和纹饰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符号体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

青海丝路的有力见证

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出土,为青海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都兰,这座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曾是吐谷浑古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址 。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桥梁 。而青海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红地云珠日天锦所展现出的浓郁异域风格,以及其精湛的织造工艺,都表明在北朝时期,青海地区已经与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

都兰地区出土的大量丝绸文物,包括红地云珠日天锦在内,充分说明了这里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这些丝绸不仅来自中原地区,还有不少带有西方文化元素的织品,如粟特锦等 。这表明,在当时,都兰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品和文化,见证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 。

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兰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是连接中原、西域和青藏高原的交通要冲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都兰,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西域和中亚、欧洲等地,而西域的香料、珠宝、玻璃器等特产以及佛教、袄教、景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入中原 。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景象,也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文化交流的璀璨结晶

红地云珠日天锦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织锦,更是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紧密联系的有力见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璀璨结晶 。

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民族迁徙频繁,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北朝文化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如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更是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得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以往的 “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也体现在了红地云珠日天锦的图案和工艺之中 。

红地云珠日天锦上的图案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太阳神的形象、翼马的造型以及狩猎纹等,都与中原地区传统的图案风格截然不同 。这些异域元素的出现,表明在北朝时期,青海地区与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传播和融合 。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西方,而西方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传入中原 。红地云珠日天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它将中原的织锦工艺与西方的图案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与此同时,红地云珠日锦也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吸收 。锦幡上的汉文 “去”“昌”“吉” 等文字,以及云气纹、圆点、对鹿、对狮等纹饰,都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 。这些元素与异域风格的图案相互融合,展示了边疆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这种文化融合现象,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在宗教文化方面,红地云珠日锦上的日天图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 。日天在佛教中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象征着光明、智慧和力量 。这表明在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已经在青海地区广泛传播,并对当地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也反映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传播通道的重要作用,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

红地云珠日锦作为一件珍贵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它见证了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的紧密联系,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红地云珠日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相关知识

定窑白釉刻莲瓣纹龙首净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化名城 善美定州丨国宝文物——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让水泥花阶砖回到历史现场,“足下生花——水泥花阶砖的故事”展览开展
刚刚!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古珠贯穿人类历史 明清是珠子发展的顶峰时期
云展览丨瓷说·锦上添花 —— 中国古代瓷器之轧道工艺(十)
新书|郑云飞:植物考古四十年
看见文物|我国古代象牙雕刻工艺中的杰作——商嵌绿松石象牙杯
考古百科
讲好文物故事 传递文化魅力

网址: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的历史故事:红地云珠日天锦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202096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七彩夏日 | 启东市图书馆“悦生
下一篇: 心灵手巧的阿昌族姑娘,个个都是织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