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揭秘“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总数量不足100株

揭秘“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总数量不足100株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5-20 03:18

峨眉山发现的光叶蕨。

前不久,一则峨眉后山发现光叶蕨的消息蹿红网络。这个被称作“二郎山神草”的物种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光叶蕨是我国特有的极危珍稀蕨类植物,数量极为稀少,此前的记载仅分布于天全县二郎山,此次在峨眉后山被发现,刷新了学界的认识,也让很多人心生好奇:光叶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草?它有何神奇之处?

神秘的“草”曾“销声匿迹”30多年

1963年,光叶蕨首次被发现。当时,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来到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的团牛坪一带,在潮湿的溪边陡崖石头上,找到了这种地表只有一片叶子、根深不到两厘米的植物。1966年,中科院院士、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秦仁昌根据这株模式标本,发表了新属新种,将其命名为光叶蕨。

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光叶蕨几乎处于“隐身”状态。“山上都翻了一遍,人能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总是见不到光叶蕨的影子。”天全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洪忠回忆,王文采当年发现光叶蕨的地方,“二郎山神草”消失了。

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光叶蕨被列为濒临绝灭。1999年9月9日起施行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光叶蕨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直到本世纪初,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邢公侠才在二郎山区域重新发现光叶蕨。此时,距离它首次被人类记录,已过去了30多年。

一直被认为是二郎山独有的光叶蕨,在前不久,又一次刷新了植物学家的认知。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站工程师李策宏等人在峨眉后山发现了光叶蕨的小种群,“我们也很意外,刚开始都不敢相信。”6月,李策宏和团队来到峨眉后山进行植物多样性考察,偶然发现一株形态奇特的蕨类植物。通过反复查阅植物志,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比较观察,并邀请北京蕨类专家进行室内分析,经过多方求证后才于7月发布了消息。

业界专家认为,此次在峨眉后山发现光叶蕨,极大地丰富了对该物种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的认识,对深入探讨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对光叶蕨物种种质的迁地移栽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挑剔的“草”对于雨水有着偏执的喜爱

光叶蕨“长相”十分特殊:它通常只有一片叶子,很薄,长约40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布满10多对对称的羽片,羽片最宽处只有8厘米。它的盛放种子的地方——孢子囊,就长在羽片上。可以说,一片叶子,几乎就是一株光叶蕨的全部。依据它的形态,王文采曾判断,光叶蕨的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光叶蕨的珍贵不仅是因为它年代久远,还因为数量太少接近濒危。光叶蕨是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的头号物种。2013年9月,科研人员在二郎山找到一个残存的种群,全部只有103个片叶;2020年6月,又在峨眉后山发现几株光叶蕨。但是,光叶蕨的人工繁育难题一直没有解决。物种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总数量不足100株的现实没能改变。

由于光叶蕨的根系不是很发达,所以栖息地阳光基本照射不到。目前已发现的光叶蕨三处种群所在地,均位于背阴坡的水边,湿度常年维持在65%以上。光叶蕨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海拔分布相对较高,大致为海拔2300-2500米之间,分布幅度极其狭窄;潮湿、多雾、无直射光;“盘踞”于溪沟边附近的岩壁上,多有苔藓伴生,土壤为弱酸性土。“太特殊了。它对生存环境过于‘挑剔’。”省林科院林研所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峨眉后山发现光叶蕨的区域小气候环境与二郎山相似。李策宏认为,“可能这里以前也有,但是没有被发现。”不过,他也不排除从峨眉山到二郎山有光叶蕨分布带的可能性,但这有待进一步科考结果证实。

挑剔的光叶蕨自带一份“特立独行”,是无数植物学家为之倾倒的对象。在杨洪忠看来,它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生态学、生物学价值。作为中国特有种,光叶蕨介于蹄盖蕨属和冷蕨属之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在研究蕨类植物杂交和蹄盖蕨科的系统发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

光叶蕨人工繁育过程。

光叶蕨人工繁育过程。

人工繁育

叶片上不起眼的小突起藏着光叶蕨的大秘密

意外识珠芽三部曲

2015年,陈小红再上二郎山寻找光叶蕨,她注意到叶片上一个不起眼的突起解剖小突起,发现横截面上有类似茎的结构,猜想这个东西应该能长成小苗2018年,认定学界“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可生长形成新的植株

光叶蕨野外种群不过百余株,让它们彻底摆脱濒危状态,首要思路是开展人工繁育。从2013年开始,四川启动了极小种群保护与拯救行动,光叶蕨等14个极小种群植物被首批纳入保护与拯救范围。但多年来,人工繁育工作一直困难重重。

近日,好消息传来,经过5年探索,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小红破解了光叶蕨人工繁育难题,向光叶蕨人工种群的建立和野外回归迈出新的一步。

探索

常规孢子繁殖方法困难重重

蕨类植物的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又称孢子繁殖,是蕨类植物主要的繁殖手段。

野生状态下的光叶蕨自我繁殖,主要靠孢子囊。据了解,此前的大多数研究,也主要聚焦于孢子繁殖。每年五六月间,孢子囊开始形成,至9月底孢子囊成熟炸开,孢子弹出并散落于地表。当遇到适宜的萌发条件后,孢子才能萌发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上再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形成胚而产生新植株个体。但孢子要萌发成苗必须具备合适的繁殖条件。

多年的人工繁育实验表明,光叶蕨的孢子繁殖比较困难,其孢子萌发时间长达60天,且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并未真正成苗。野外种群观察也发现,每年光叶蕨植株数量增长极为有限,表明野外孢子繁殖受到明显限制,孢子萌发率极低,对光照、气温、湿度、土壤等的要求极苛刻。孢子繁殖成苗困难,也就使得人工繁育困难重重。

新路

意外发现光叶蕨的珠芽繁殖

陈小红破解光叶蕨人工繁育难题并不是从孢子入手,而是无意间找到一条新路。

2013年,陈小红承担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雅安市范围的调查任务。在二郎山,她第一次遇到光叶蕨。“在一个小水沟的两块石头上,光叶蕨从岩石缝隙里伸出叶子,在风中摇摆,好像在冲我招手。”此后的调查中,陈小红再也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光叶蕨。越是稀有,越是好奇。从事木本植物研究的她,被这株“神草”迷住了。

2015年,陈小红再上二郎山寻找光叶蕨。这次,她注意到叶片上一个不起眼的突起。《中国植物志》记述光叶蕨属“在分类位置上是介于蹄盖蕨和冷蕨属之间,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轴顶部下侧具有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

好奇心的驱使下,陈小红想要解开小突起的未解之谜。由于光叶蕨是濒危植物,不能随便采集,她在秋季捡拾了几片枯落叶,此时上面的小突起还没有完全枯萎。

开始,她怀疑小突起是病害,直接把样本送到病理检验室,但检验结果一切正常。陈小红不死心,又做了解剖,横切小突起之后,惊讶地发现,横截面上有类似茎的结构。“当时就猜想,这个东西应该能长成小苗。”根据她的观察,叶片枯萎后,小突起还在生长,看起来像在发芽。

此后,陈小红团队持续跟踪研究。到2018年,初步完成光叶蕨濒危机制的研究,认定学界“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光叶蕨的珠芽位于成年植株羽片顶端的小脉中部,每个羽片顶端着生1至4粒珠芽,1个叶片可结出近80粒珠芽。团队观察发现,珠芽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长形成新的植株,得出珠芽繁殖是光叶蕨的一种新繁殖方式。

如今,陈小红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利用珠芽培育出光叶蕨小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其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分类学上对光叶蕨的认知,而且为光叶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经济、快捷而又有效的技术方法。光叶蕨在走过了发现难、繁殖难后,野外回归建立新的人工种群已指日可待。

四川草木有哪些“活化石”?

物种盘点

四川地形复杂、高差大,土壤气候和植物的垂直地带变化和水平地带变化都很明显,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种类多样性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家高信芬介绍,尤其是横断山脉和盆周山地山高谷深有效地抵御了第四纪冰川的入侵和影响,使得四川成为古老动植物的“避难所”,保存了不少古老孑遗种和特有种。

来看看四川都有哪些独特而稀有的植物?

稀有篇

珙桐生长地:宝兴、天全、峨眉、马边、峨边等它是落叶乔木,喜欢生长在海拔1500-2200米的湿润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可长到25米高,叶子广卵形,边缘有锯齿。

珙桐也称“鸽子花”,是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有植物界“活化石”之誉。

攀枝花苏铁生长地:攀枝花金沙江中段苏铁亦称铁树,棕涧状常绿植物,高1米至2.5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叠纪苏铁类植物,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对植物地理区系和古气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

攀枝花苏铁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的特有种。它地处金沙江中段,地势陡峭,海拔在1100米—2000米左右,喜欢冬季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的气候。生长良好的雄株可年年开花,雌株亦可两年开花一次。

星叶草生长地:九寨沟、康定、泸定、稻城听上去很像幸运草,不过它不只有四瓣,它的叶瓣拼起来很像星星。它是稀有种,一年生小草本,茎细弱,高3-10厘米,根直伸,支根纤细。花期5-6月,果期7-9月。

大王杜鹃生长地:四川西南部马边、石棉等地大王杜鹃是渐危植物。它属常绿小乔木科,高3—7米,大多生于海拔2500-3100米的亚高山针叶、针阔混交林下盛高山苔藓杜鹃林和杜鹃灌丛中。每年4月、5月开花,10月果熟,为杜鹃属中较原始种类。

名角篇

石斛兰生长地:四川南部长宁、峨眉山、乐山漂亮的石斛兰,因其外观和养生作用,价格曾经堪比黄金,可谓最贵的花儿了。由于具有秉性刚强、祥和可亲的气质,被誉为“父亲之花”。许多品种的瓣边均为紫色,瓣心为白色,也有少数品种为黄色、橙色。

岷江百合生长地:岷江流域岷江百合,一百多年前由著名的英国“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引入,因为其高贵美丽的气质,被人们赞为“帝王百合”,并普遍种植在欧洲的庭院里,装饰着他们的夏天。

它主要生长于山脊中下部坡度较大的草丛,可以长到2.5米,所以才被称为帝王百合。它的鳞茎可药用,补中益气、治邪气腹胀、支气管扩张等。当地农民将百合鳞茎直接蒸食或提取淀粉食用,营养价值较高。它的花朵洁白、芳香,可以将它种植于假山、林苑、庭院中,主要用以布置自然式的风景。

药用篇

悬钩子生长地:遍布四川悬钩子就是山莓,根、茎、叶、果实均可入药。根性味微苦、辛、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风湿腰痛、痢疾、遗精、毒蛇咬伤、闭经痛经、湿疹、小儿疳积等症,是一种民间常用药。

马先蒿生长地:四川草地及林缘马先蒿适合在土壤较厚及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向东的坡地是它喜欢的栖息地。高20-25厘米,叶子轮生,羽状浅列,纸质。有祛风、胜湿、利水功效。

峨眉山花佩菊生长地:峨眉山、屏山、都江堰花佩菊生长在山坡林缘、林下以及岩下潮湿处,海拔大约600米。可用作草药。

红花绿绒蒿生长地:四川西北部花是红色的,绿色的茎,有金黄色的长毛,因此被称为红花绿绒蒿再恰当不过。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1米,生于海拔2800-4300米的山坡草地、高山草甸、林缘、沟边、山坡草地。它的花期为6-9月,花瓣为深红色,狭长椭圆形。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疼和肠炎。

原标题:揭秘“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总数量不足100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相关知识

揭秘“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总数量不足100株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光叶蕨
国家一级濒危珍稀蕨类植物:光叶蕨
紫藤喜光,若光照不足,则花开的数量少。( )
​大熊猫的“口粮”有哪些?四川专家揭秘大熊猫的“食谱”
大熊猫科普|大熊猫喜欢吃什么样的竹子?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真蕨门—薄囊蕨纲
心叶蕨(泽泻蕨)的养护方法
树年轮怎么形成

网址: 揭秘“特立独行”的光叶蕨:形成年代远比大熊猫久远 总数量不足100株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99684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首次发现!就在赣州!
下一篇: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