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国内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国内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5-12 21:53

钒和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省大力支持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系列“卡脖子”技术迟迟没有取得突破。应建立健全钒钛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推进钒钛战略资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本文主要介绍中国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1.钒产业

我国钒资源主要以钒钛磁铁矿共伴生存在为主,集中分布在四川攀西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和辽宁朝阳地区。我国钒矿资源主要有钒钛磁铁矿和含钒石煤两种形式,其中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占总储量的53%,含钒石煤中钒资源占总储量的47%。国内钒资源广泛分布于19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四川攀西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和辽宁朝阳地区。其中,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主要为岩浆型的钒钛磁铁矿矿床,探明储量钒钛磁铁矿达近百亿吨,其中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5%,位居世界第三位,有“世界钒钛之都”之称。河北承德地区的黑山铁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钒钛基地,钒钛磁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四川攀西地区。辽宁朝阳地区近年以来已探明的钒钛磁铁矿原矿为贫矿,钒钛磁铁矿石成分复杂,采选难度较大。含钒石煤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贵州等地,总储量618.8亿吨,其中已探明工业储量39亿吨。石煤提钒以传统工艺为钠盐焙烧法为主,由于提取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富含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HCl、Cl2等腐蚀性气体的废气,且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低,环保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已基本禁止。

我国钒产品产量规模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集中。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钒业分会发布的《2020年全球钒工业发展报告》,2020年我国分别生产五氧化二钒、钒氮合金、钒铁等钒产品13.6万吨、6.45万吨和4.20万吨,较2019年增长明显。2021年,受下游钢铁市场需求强度减弱和海外钒产品流入造成的市场挤压影响,我国以五氧化二钒为代表的钒产品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亏损严重,导致产量出现下滑态势,分别生产五氧化二钒产品11.37万吨、钒氮合金6.23万吨、钒铁4万吨。在行业集中度方面,五氧化二钒主流生产企业分别为攀钢、承钢、德胜、建龙、成渝钒钛和达钢6家企业,市场占比约87%;钒铁生产企业主要为攀钢和承钢,市场占比约65%。

中国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2020-2021年中国钒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钒业分会、Mysteel

钢铁领域为消费核心,储能领域消费量增长快速。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钒业分会数据,受益于基建投资的提速,2020年我国钒产品在钢铁领域需求增长明显,应用比例高达96.60%,较2019年93.83%的应用比例进一步大幅提升;在喷气发动机、飞机结构、火箭、民用航空等钛合金领域中的应用比例为1.41%,较2019年下降0.33个百分点;用于催化剂、化工领域的应用比例为1.75%,较2019年下降0.09个百分点;以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储能领域应用比例为0.24%,占比较小;未来,随着钒液流电池商业化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其新型储能装机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储能领域用钒量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钒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钒在钢铁、化学、新材料、新能源中的应用具有极为显著的制造“绿色”功能与效果,但到目前为止,钒渣、石煤提钒及二次资源提钒产业尚未实现全流程绿色制造。同时,在储能应用方面,我国作为国际领先水平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持有国,目前虽然出台了全钒液流电池术语、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但钒电池标准体系仍不够健全,电池成本相对铅蓄、锂离子电池仍处于较高水平,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尚未实现。

2.钛产业

我国钛矿资源量大,分布集中。我国钛资源主要以钛铁矿的形式存在,少量钛资源以金红石形式存在。从我国钛矿床(点)分布图来看,钛铁矿数量约占钛矿床(点)的四分之三,主要供应基地分布在四川、河北、云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其中以四川攀西地区储量最大,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0.5%;主要采选企业有攀钢矿业、龙蟒矿冶、安宁股份和重钢西昌矿业四家,呈寡头垄断格局。金红石储量较少主要供应基地分布于河南、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目前四川凉山州地区最新求获金红石矿石资源量201571万吨,储量规模全亚洲第一,成功开采后将大大提升我国金红石的采选规模。

中国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我国钛矿主要生产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钛矿资源采冶技术瓶颈大,高端钛材原料依赖进口。我国虽然钛矿资源丰富,但与国外相比,钛矿品位普遍偏低,钙镁等其他金属杂质含量高(≥2%),钛矿资源分选难度大,回收率低,生产成本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尚不高。目前,我国产能最大的攀西地区钛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6.58%,高端航空级金属钛生产原料90%依赖于进口,难以满足未来中国高端领域用钛合金原料的长期稳定需求。

中国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2016-2021年我国钛矿及钛精矿进出口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面临的形势

“双碳”目标带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升级。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2年8月1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钒钛产业虽然表面上看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但从其产值能耗比和全产业链来说,其具有很强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特征。在钢中加入钒生产微合金钢,在改变钢材性能的同时可节约15%—20%的钢筋消耗量,按照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结构与平均能源消耗(0.54吨标煤/吨钢、1.89吨二氧化碳/吨钢排放)测算,可节约1.1亿吨/年以上标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亿吨/年以上。同时,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有利于提升钒钛磁铁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利用率,进而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随着“减碳”进程的推进和众多科技成果的转化,钒钛产业也势必向绿色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升级。

新型储能发展迎来新风口。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100MW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中国制造2025》指出加快大型飞机的研制及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列入应用示范项目。随着高端装备及新能源储能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预计将加快钒铝合金和钒化工产品的发展进程。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为“新能源+储能”产业再次加码,钒电池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

产业发展迎来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明确将高品质钛原料先进制造技术及应用(CaO+MgO≤1.5%);6万吨/年及以上钛渣生产技术(电炉容量≥25000kVA);钛材深加工及产品应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及配套氯碱生产、高盐废水处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项目除外);钒钛磁铁矿规模化高效清洁分离提取技术开发及应用;3000吨/年及以上氧化钒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废水、废渣零排放);钒制品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钒基合金、钒基本功能材料、钒精细化工产品)等列为四川省新增鼓励类产业目录。将钛金属冶炼新工艺技术开发(直接用高钛渣、金红石电解生产金属钛),钛材深加工及含钛精细化学品新产品开发及生产;钒深加工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及新产品开发列入贵州省新增鼓励类产业目录;将高性能镁合金开发及生产、钛材深加工列入陕西省和甘肃省新增鼓励类产业目录;鼓励重庆市发展高强度建筑用钢,汽车、电子信息、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金属材料,铸锻轻合金材料。钒钛铁产业成为国家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打造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拉动力。

“双碳”“双控”同样带来原料供应紧缺和市场需求减弱的双重挑战。近两年来,受产能过剩和“双碳”“双控”影响,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逐步深入。2022年2月,工信部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由于目前生产钒制品和钛加工产品的上游原材料钒渣、钛渣需通过高炉冶炼后从铁水中提取,钢铁产能限制后,钒渣、钛渣产能受限,产业发展将面临上游原料供应紧缺与价格上涨的挑战。同时,钒作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中,2021年消耗量占比超过96%;钢铁工业的减产或将导致钒产品市场面临需求减弱、产业规模增速减缓的挑战。

来源:投资凉山、州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经济合作一科等整编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相关知识

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发展前景分析.PDF
钒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钒钛行业市场深度分析2024
钒钛股份:延伸钛产业链
钒钛股份:延伸钛产业链,大力发展氯化法钛白粉产业
钒钛股份:延伸钛产业链 拓展钒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钒钛高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钒的发现及产业发展
钒钛股份聚焦储能市场 拓展钒产业链新机遇
攀枝花钒钛钢铁城市联动光伏绿色产业!更上一层楼!
四川攀枝花千亿钒钛全流程产业链将成型钛资讯

网址: 国内钒钛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93912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2024
下一篇: 钒钛产业“双碳”之问钛资讯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