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非遗缠花如何走向现代化

非遗缠花如何走向现代化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5-04-19 13:33

唐瑜鸿 梁尚文

摘要:目前已有对缠花的价值及传承的研究,但其制作、保存和普及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从缠花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运用可行的现代技术,结合文化创新,旨在让缠花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缠花;传统工艺;替代材料;互联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3

1 缠花逐渐流行的背景与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國风席卷,越来越多的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传播汉民族文化。构成整体古风氛围的不止华服,还有精美的簪钗发饰。即使很多古风发饰都可以由机器制作,但传统手工发饰仍然备受追捧,就如备受大众喜爱的缠花。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精妙绝伦的工艺品,还有和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甚至还能体会到一种工匠情怀。

然而,很多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却打起了退堂鼓。理论上,手工制作的发饰价格高于机器打制品,不少缠花发饰的价格已达三位数,高于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此外工期长、保存难等问题的存在也让人犹豫不决。对于手艺人来说,成本上涨、费时费力、制作困难是当下最大的问题。同时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不知手艺人做簪劳苦,仅追求物美价廉,加上市场上缠花价格弹性比较大,在价格战下,缠花很难以与劳动付出相匹配的价格出售。并且缠花市场主要面向年轻人,往往是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或初入社会但积蓄不多的人群。那么缠花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缠花最初出现于湖北英山,又名英山缠花,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以丝线独特的光泽感和形状的柔美感俘获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人们心中的“吉花”,常用于婚嫁和寿宴,寓意吉祥富贵,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民族特色。制作缠花的材料有很多种,如蚕丝线、绒线、绣线、紧捻蚕丝线和紧捻绣线……不同的材料做出来的质感也有所不同。丝线所制作的缠花细腻平滑,十分逼真,绒线和绣线的成本略低,但别具复古感;紧捻蚕丝线所制缠花为精品,远看具有隐隐约约的水波纹光泽感,价格昂贵,适合收藏。现代也有很多爱美人士选择在大喜之日以红色缠花为敬酒服的配饰,简洁大方,且缠花寓意缠绵的情意,颇受欢迎。

2 缠花的研究价值

缠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手艺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之心。对缠花工艺进行改进,可使其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老手艺人制作缠花更轻松,也可吸引对此感兴趣的新人加入制作缠花的行列,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缠花的制作工艺需要与时俱进,古法制作的缠花在当下面临难制作、难保存等问题。借助现代科技达到优化效果,是实现缠花普及的关键。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认识、喜爱和收藏,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对缠花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是确有必要的。现在国际上流行“汉洋折中”,很多国外设计师会在作品中添加中国元素,而缠花毫无疑问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也是中国日益强大的证明。

3 缠花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

3.1 缠花手工艺分析

裁剪纸模是一种机器无法代替的手工,在纸模上缠绕一缕缕丝线,花费的时间长,对于簪娘来讲非常费力。笔者运用实证调查法对闲鱼上的5位簪娘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从早到晚历时15天才做成了4朵茉莉缠花,工期较长,另一位非全职簪娘大约需要5天才可以完成客订的常规花型,其他三位均表示在订单较多时是无法连续完成所有工作的,可见其制作艰难且技术无法用机器替代。手工缠花本质娇弱,怕水怕油,不适合雨天出行时佩戴,不可用力弯折,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地对待,稍有不慎就会破损或变形,在这一点上,其使用感不如机器制品。绒花谐音“荣华”,在《延禧攻略》开播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材料与缠花相似,经常与缠花结合制作,美感大为提升,不过它们共同的缺点都是难以制作和保存。

缠花虽美,但也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迎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市场。让缠花现代化,就是在保留可行手艺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缩短制作时间,适当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与时俱进,提高公众的接受度与喜爱程度,改革创新,为手艺人减负。

3.2 缠花原材料的改进

从材料上来看,缠花的“形”来自纸模,需要手工剪裁,这个环节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在简化手工的需求下,已经有单个的、已经剪裁好的纸模在售卖,这大大节省了簪娘的时间与精力。缠花的脆弱也因为此,其基础为纸模,就意味着它怕水怕油,易弯折和损毁。许多消费者因为这一缺点,更倾向于选择机器打制的饰品或者坚硬的贝类饰品。要让缠花做到防水,就需要改变其纸模本质。笔者认为可以寻找纸模的替代品,比如有一定可塑性的塑料模,比如热缩花所用到的制作模片,它可以弯折成想要的形状和弧度,缠绕丝线时可以缠绕得更紧实,初学者也不用担心用力过猛而导致纸模变形。易拉罐等回收后也可以做成模片,相较而言,它比塑料模片更抗压耐用。不过对于原创手艺人来说,模片的形状可能达不到预期,仍然需要自己动手剪裁模片才能做出想要的花型或者达到客户的私人订制要求。这种情况也可以采用防水塑模制作。

缠花的线料有很多种,但是最普遍的还是蚕丝、绣线。蚕丝做出来的效果极佳,也是最受追捧的一种,但是成本高,以至于成品价格超过了多数人的预期。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人工合成的蚕丝。天然蚕丝的主要成分是动物纤维,人工合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化学纤维。前者的供应量有限,更容易抽丝,不堪重力拉扯,耐光性较差,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容易泛黄,如遇雨天,即使使用了防水模片,但雨水本身的酸性也会有损蚕丝本身的色泽和触感。而人工合成蚕丝具有一定的弹性,簪娘进行手工制作后反映:“比天然蚕丝更好用,虽然与天然的相比还有点距离”。人工合成蚕丝成本低,缠绕起来更加顺手,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制作效率,还可以延长缠花的使用寿命,是天然蚕丝不错的替代品,对于喜欢缠花、不挑品质、预算不充足的学生党非常友好。

高新材料在传统缠花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缠花是装饰物的一种,多以纸板、铜线为坯架,以丝线缠绕成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形状,而如今又作为头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居多。由于传统材料的局限性,缠花的精细程度和整体强度还有待提升,其材料的选取,应在光泽、质感、材料强度甚至是耐油性和耐水性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在材料选取方面,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环保材料等都是推动缠花现代化的潜在选手,他们在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产品性能方面优势明显。

在缠花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滑线,某些部位在弯折的时候没有缠紧,会出现露白,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手轻轻拨回,但稍不注意依然会再次出现。这时可以选择用胶封层,保证丝线整整齐齐排列,当下比较常用的有白胶和锁边液,在缠花边缘薄涂一层即可达到效果。

改进缠花材料,可以让缠花更加耐用。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其他工艺品的替代部件,比如点翠。相传为制作明皇后的一只凤冠,人们捕杀了近一万只翠鸟,导致翠鸟一度灭绝[1]。后来翠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人们渐渐用鹦鹉毛染色代替,但还是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后来经过再次改良,运用烧蓝仿制等等。虽经过了几番改良,点翠已不是天价工艺品,但其标价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用丝线制成的缠花可以作为仿点翠的部件,为使其更加接近,可以人工染色,结合易拉罐染色作为主体,不仅别具一格,而且环保、成本低廉,对点翠的还原度也较高。也可以用鸭毛和鹅毛染色作为主体,搭配蓝色缠花“零件”,更显优美生动。将两种工艺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绒花为主体,以缠花为部件,这样既能展现绒花温婉端庄的美,又能体现缠花细腻精致的美。

3.3 缠花用途及形式的创新

在古代,缠花广泛使用于婚嫁,红色缠花十分受欢迎,现代喜爱汉婚的女性逐年增多,她们选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婚礼,圆自己的汉服梦,也颇受长辈认可。对于缠花来说,这是一个打开市场的机遇。关于婚嫁,缠花的用途不胜枚举。首先,广泛作为头饰使用。多数缠花为簪钗类,新娘选择头饰时往往会考虑其华丽程度,更倾向于发冠。因此缠花可以进行创新,做成发冠形式,比如宋代发冠过于素雅,可加上缠花装饰,用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成素冠;明代发冠大气典雅,加以缠花点缀,美观且新颖,也可以用保色金属做冠底……这样做成的发冠,价格低于纯金发饰,整体效果也毫不逊色,色彩更明艳灵动。

闽南地区也将缠花称为春仔花,新娘、新娘母亲和婆婆都可戴上不同的缠花:新娘佩戴“新娘花”,最常见的是石榴花,寓意早生贵子;母亲或者婆婆会佩戴百合,祝新人百年好合。在新人迎宾敬酒之时,新娘身着敬酒服,头饰的选择成了一大难题,此时,缠花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缠花在婚嫁上的用途不只是作头饰,汉婚还原了部分古代婚礼的习俗,比如却扇,新娘用扇子遮住面容,拜堂后取下。扇子采用团扇样式,边缘有金属装饰,以增加其华丽感,若融入缠花元素,款式就会更加独特。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将缠花作为卧室的装饰品、挂件,比如台湾新竹莲花绣灯不光用于祈福,也增添了家里的节日氛围[2]。

很多人发出疑问,古风的事物如何与现代新潮事物相融合呢?缠花不局限于做花朵,丝线缠成的模片可以任意组装成人物。近日一位簪娘制作了王者荣耀角色的缠花版手办——“瑶”,其仿佛从画中走出来,还原度高,配色鲜明,人物眼睛由粉水晶制成,让人惊叹。缠花花片还可制作卡通人物、二次元人物,以手办、挂坠、胸针、儿童发卡或者书签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从而快速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尤其是手办和书签受众颇广,手办收藏者多为学生,其有一定消费能力但因手办价格昂贵而购买力有限,相反,缠花式手办可以来图定制,样式灵活,价格也是学生能承受的,是手办的平价替代,可以作为动漫人物的改良手办。书签可以扁平的簪棍为主体,仿簪钗的布局纏绕花朵,压在书里韵味十足。

缠花的主流用法是做头饰。手工制品竞争激烈,簪娘们追求原创,在“神、行、色”上都有很多创新之处。在搭配上,不只是前文提到的与绒花、仿点翠等进行结合,还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色彩搭配。敦煌风、异域风是近年的热门主题,不少外国友人对此着迷,佩戴缠花的场合也不仅限于特殊活动,缠花也在逐步日常化。

4 缠花的推广

4.1 运用互联网

缠花如何经现代化进入大众视线?缠花作为一种传统手艺,其核心价值在于传统文化以及手工制品。而现代技术是古代无可比拟的,制造业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缠花的现代化,大致可以从产品改造和产品宣发两大方面入手。

缠花的现代化改造包含产品设计、制作工艺,以及材料选择。得益于计算机图形学以及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缠花的产品设计在21世纪有了更多实现的途径。设计师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建模设计缠花的样式,工程师可以通过模型结合材料进行计算,从而确保产品的实用性,并且电脑的模型数据可以直接传送到生产线,从而确保部件质量,以改变传统手工品控不一的问题。3D打印技术还能根据现有的模型制造复杂精密的部件,这在本质上提高了缠花的设计上限。

缠花实现现代化,同时离不开现代媒体的宣传。缠花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广缠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意义重大。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存在使信息的传播不受距离限制。古时候有句话叫知己难寻,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缠花爱好论坛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缠花爱好者可以在网上交流意见,针对缠花改进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掘缠花更大的价值,从而推动缠花的发展。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将缠花进行定点推送,发掘对缠花感兴趣的潜在爱好者,抑或对缠花的销量进行分析,找出大众认可的设计,从而反过来对缠花进行改良。我们还可以将缠花融入现代文化中,让缠花通过电视剧、动漫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并形成一种潮流。例如,B站和抖音等都是青年用户居多的平台,国漫和汉服在这两个平台上都有着较高的热度,可将缠花与国漫和汉服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缠花,让缠花文化越来越受欢迎。

4.2 线下渠道

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缠花销量。由于压力大和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解压。古镇成了放松心情的绝佳去处,其旺季的客流量不输度假村和当地热门景点。许多古镇也建立了汉服体验馆、手工簪花馆等等。缠花以特色手工艺品的形式出现,能够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对于古镇其他略显昂贵的纪念品来说,缠花无疑是个送亲访友的好选择。

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漫展,吸引许许多多的游客,借此机会宣传缠花,不仅能让游客了解精美绝伦的缠花工艺,还能让大众了解非物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文化遗产。漫展上身着汉服或旗袍的女性佩戴缠花也能起到间接的宣传作用。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缠花的发展背景及创新改造的研究,为其走向现代化提出了新思路,在材料、制作、形式、用途以及推广等方面提出建议,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潮流,助力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孙文广,苏婷婷.珠翠光华:中国首饰图史[M].上海:中华书局,2010:12-35.

[2] 黄凌飞.民间缠花在婚嫁服饰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8.

作者简介:唐瑜鸿(2000—),女,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元素的创新与发展。

梁尚文(2001—),男,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计算机与互联网在传统文化的运用。

猜你喜欢

相关知识

非遗缠花如何走向现代化
“非遗缠花走入江南万家”社会实践感悟
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docx
#宁波缠花非遗传承人...
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
手工——非遗“缠花”
非遗缠花,指尖绕出的“中式浪漫”
AM 非遗 | 丝绣萦绕——缠花工艺体验工作坊
走街串巷看手造丨缠花,如何让非遗吸引年轻人
缠花非遗传承人孙莹:一丝一线绕出“中式浪漫”

网址: 非遗缠花如何走向现代化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7800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烧花的简介和原理 T社
下一篇: 六味斋酱肘花传统生产工艺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