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宋人创水仙 茶案春风香
南宋赵孟坚水仙
水仙花的人文化,是宋人的创举,悠悠千载,延续至今。辞旧迎新,一元复始,茶案供年花水仙,喜迎新春佳节。
宋人创水仙
水仙,又名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花有单瓣“金盏银台”和复瓣“玉玲珑”。中国水仙的原种为唐代从意大利引进,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经上千年的选育而成,是世界水仙花中独树一帜的佳品,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宋代水仙普及起来,进入寻常平民家。例如杭州,宋乾道、咸淳时的《临安志》中都记载京城(今杭州)春日有水仙花。宋代高似孙《纬略》卷八:“杨仲囦自萧山致水仙花一二百本,极盛,乃以两古铜洗艺之。”萧山今属杭州市。从萧山一次性送出一二百本,可见当地水仙种植也盛。宋末释文垧《萧阜水仙花》诗:“江妃楚楚大江湄,玉冷金寒醉不归。待得天风吹梦醒,露香清透绿云衣。”排比时间,味其语意,所说或即萧山水仙。宋伯仁《山下》:“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花。”宋伯仁。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嘉熙元年(1237年)后寓居临安,晚年卜居西马塍,地为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一线。南宋时东、西马塍“土细宜花卉,园人工于种接,都城之花皆取焉”是临安近郊最大的花卉生产和销售地。宋伯仁的诗提供了这样的信息,那里有不少从事水仙种植、销售的专业户。《梦粱录》等书中记载临安市场上冬春销售的水仙应主要产于此。

宋赵昌《岁朝图》轴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佚名水仙图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两宋是我国花卉文化的关键阶段,时尚品种和观赏情趣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北宋理学家邵雍曾言:“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对花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水仙的出现正逢其时,其别致的形象、气韵深受宋人喜爱和推崇,被赋予崇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进人了高雅花品的前列,奠定了其在我国传统名花中的地位。
宋代社会的平民化,精英阶层的士大夫化和意识形态的道德理性化,使宋代文化迥异于汉唐之世的气势凌越、色彩艳丽,展现出一种气质平静、格调淡雅的时代风格。集中在人格理想上,宋人普遍推举“清”“贞”二义。落实在花卉欣赏上,宋人着意弃“色”重“德”,轻“象”尚“意”。在比德、尚意的追求中,又着意演绎和发挥“清”“贞”二义为核心的精神品格。宋人对水仙的欣赏正是由清贞雅逸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展开的。

宋佚名水仙图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首先是色调,水仙别称金盏银台,说的就是花色。
这种金质玉相虽然高贵华美,但宋人更看重的是花色洁白柔黄和叶色青翠,即所谓“素颊心”(王之道《和张元礼水仙花二首》)、“青裳素面”(陈与义《用前韵再赋四首》)。另如“正白深黄态自浓,不将红粉作艳容”(曾协《和翁士秀瑞香水仙二首》),“世上铅华无一点,分明真是水中仙”(周紫芝《九江初识水仙二首》),都是赞美其素淡清雅的色调。
其次是香味。
水仙花清香浓郁,是一大特色。色和香是花卉观赏价值的两大要素,而香较之于色,有着更特殊的形式意味。宋刘辰翁《芗林记》说:“香者,天之轻清气也,故其美也,常彻于视听之表。”香的微妙在于它难以觉察,却又确实存在,使其在象征上,跟精神存在和灵魂本质相像。清香鼻观,有着某种玄妙的色彩,更倾向于作为人类精神品格和心灵世界的象征,宋人追求精神上的幽雅超逸,因而更重视花的香气。宋人盛赞水仙“韵绝香仍绝”(杨万里《水仙花四首》),“寒香自压酴醾倒”(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自信清香高群品”(姜特立《水仙》)。水仙的清香是赋予其高雅气质,确立其崇高地位的一个关键因素。

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卷
南宋胡宏喟叹水仙花在岁寒凛冽、万物凋零之际傲然开放的坚贞气节:“万木凋伤后,孤丛嫩碧生。花开飞雪底,香袭冷风行。高并青松操,坚逾翠竹真。挺然凝大节,谁说貌盈盈。”朱熹《赋水仙花》赞美水仙“高操摧冰霜”的贞刚之气、凛然大节。林洪《水仙花》形容“清真处子面,刚烈丈夫心”,则进一步揭示了“清”“贞”兼备的理想境界。
反映在形象感受和人格拟喻上,完成了从拟为“美人”向拟为“高士”或“君子”的转换和提升。这样水仙的形象品格及其象征意义都达到了宋人花卉“比德”“写意”的最高境界,获得了与“岁寒三友”相提并论的崇高水平、顶级标准,奠定了在“君子比德”诸花中的高超地位。
《全宋诗》所载南宋以来水仙题画诗即有29首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从扬补之到赵孟坚,短短一个多世纪,经过三代画家的努力,水仙已成了文人画“比德”写意的重要题材和创作热潮,赢得社会的共鸣。
宋画完全舍弃色彩,纯以水墨表现花卉,最著名的是文同的竹、杨无咎的梅、赵孟坚的水仙以及郑所南的兰,其新鲜的创造力所承载的宋人精神家园成为后世典范。
赵孟坚(1191-1264),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南渡后居嘉兴海盐广陈镇,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他工诗善书,喜欢用水墨或白描画水仙、梅、兰、竹石。他画水仙既写其神态,也写其质,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赵孟坚传世天津博物馆藏《水仙图卷》是他代表作,其中以晕染表现水仙花多样姿态的处理手法为南宋墨戏的新成就。近七米的水仙长卷画野外风中水仙,绵延不绝,气象恢宏,全卷变化有致,结构严密。水仙偃仰起伏,间有疏密,花之正仰反侧,叶之掩映穿错,疏而不散,繁而不乱,于纷披穿插中,条理清晰,将水仙花迎风摇曳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仙子临风,婀娜多姿。画全用淡墨细笔双勾,再用墨笔将阴阳向背分出来,笔墨潇酒,格调清新,“犹如新月出水”,明净而澄澈,有“绿净不可唾”的韵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赵孟坚《水仙图卷》,画面卷幅很短,仅画两株水仙,七八片叶、十数朵花,但窈窕欹斜之姿,翠袖轻拂之态,如同白衣仙子,翩翩对舞,所谓“罗袜凌波去,香尘蹙步飞”,真有飘然欲仙之态。在这幅画的右边题有自题诗一首:“步袜无尘清净妆,翩翩翠袖恼诗肠。成仙只咽三清露,金玉肌肤骨节芗。”
水仙花是唐代作为观赏植物传入引进中国的,经过中国人的培植到清代成为行销世界的中国水仙。水仙花的中国化,是宋人的创举。宋人水仙花诗词书画,赋予水仙花的文化意象,以“清、贞”为主的人格象征,使植物上升到精神文化的比徳之美,在宋代基本定型并成为了后世的水仙文化。
茶案春风香
袁宏道《瓶史》对于赏花,指出“茗赏者上也”。天寒地冻,明窗净室,取石为友,得水能仙,清香幽芳,茶案春风,最易水仙。从一个球茎的发叶抽花,其色、香、形三者都叫人称绝,小家碧玉,岁朝清供,与宋人含蓄内美的风尚契合。
世传北宋赵昌所画的《岁朝图》用于过年贺岁,绘水仙、茶花、梅花及湖石等,花朵繁密,敷色艳丽,具有迎春的意味。
宋画为我们后世奠定了一个格调基础,这就是中和稳重的审美取向。回溯宋韵文化,获取历史自信,提高审美情趣,讲究品质生活。故宫博物院藏宋无款《水仙图》纨扇页,绢本重彩画水仙花开,清新可人,叶片舒展而不零乱,飘逸潇洒,着笔简洁而韵味无穷。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宋无款《水仙图》页,绢本水墨画,更有仙风道骨般的清婉雅逸、萧然出尘趣味。若非花时也想水仙飘香,此等水仙小品,换置于壁龛,也可为品茶增趣。
“一盆玉蕊满堂春”,水仙花在中国春节前后开放,被认为是新春吉祥如意的预兆,人们常用来表达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寒冷的冬天,面对茶案冰清玉洁的水仙,总觉得自己受到了某种真诚的激励,仿佛沐浴于一股暖流中,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纯净而朴素了——雪碗冰瓯荐茗时,萧然相与对幽姿。一生肝胆何由俗,时有清风披拂之”宋代牟巘对水仙的品茶诗,激起我们水仙情怀的阵阵涟漪,可谓是:
宋人创水仙,茶案春风香。
七碗三饮点,一元上新阳。
作者简介:裘纪平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书画教学与实践四十余年
来源:《茶博览》2022年第01期
相关知识
宋人与花与香与瓷器
你也可以像宋人那样优雅生活丨宋诗里的瓶花与花瓶
文化周刊丨宋人爱插花
荼蘼飞花忆宋人
宋人的游赏之乐
为何宋人爱戴花?——从宋人戴花看宋朝阶级等级和社会风气
读书笔记读吴钩《风雅宋》,第二周打卡雅趣篇。
宋人花事
案上游园——宋、明两代文人瓶花的趣味流变
王晓玉:宋人的游赏之乐
网址: [图文]宋人创水仙 茶案春风香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228516.html
上一篇: 你要说什么话?小小的水仙花 |
下一篇: 又香又美!很多上海人都买了!如何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