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腐熟】农家肥经过发酵的全过程,需要多少天?发酵过程中,需要我们怎么做?

【腐熟】农家肥经过发酵的全过程,需要多少天?发酵过程中,需要我们怎么做?

来源:花匠小妙招 时间:2024-12-17 07:10

有机肥料堆肥发酵经过4个过程,分别为发热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腐熟保肥阶段。

在发热阶段、高温阶段,杀死植物致病病原菌、虫卵、杂草籽等有害微生物。

在降温阶段,微生物进行有机物的腐殖质化,并产生大量有益于植物生长吸收的代谢产物,如各种抗生素、蛋白类物质等。

整个发酵过程需要45-60天。

一、发热阶段

堆肥制作初期,堆肥中的微生物以中温、好气性的种类为主,最常见的是无芽孢细菌、芽孢细菌和霉菌。它们启动堆肥的发酵过程,在好气性条件下旺盛分解易分解有机物质(如简单糖类、淀粉、蛋白质等),产生大量的热,不断提高堆肥温度,从20℃左右上升至40℃,称为发热阶段,或中温阶段。

有机肥

有机肥

二、高温阶段

随着温度的提高,好热性的微生物逐渐取代中温性的种类而起主导作用,温度持续上升,一般在几天之内即达50℃以上,进入高温阶段。在高温阶段,好热放线菌和好热真菌成为主要种类。它们对堆肥中复杂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等)进行强烈分解,热量积累,堆肥温度上升至60-70℃,甚至可高达80℃。随即大多数好热性微生物也大量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20d以上),这对加快堆肥的腐熟有很重要的作用。堆肥不当的堆肥,只有很短的高温期,或者根本达不到高温,因而腐熟很慢,在半年或者更长时期内还达不到半腐熟状态。

三、降温阶段

当高温阶段持续一定时间后,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大部分已被分解,剩下很难分解的复杂成分(如木质素)和新形成的腐殖质,微生物的活动减弱,温度逐渐下降。当温度下降到40℃以下时,中温性微生物又成为优势种类。

如果降温阶段来的早,表明堆制条件不够理想,植物性物质分解不充分。这时可以翻堆,将堆积材料拌匀,使之产生第二次发热、升温,以促进堆肥的腐熟。

有机肥翻堆

有机肥翻堆

四、腐熟保肥阶段

堆肥腐熟后,体积缩小,堆温下降至稍高于气温,这时应将堆肥压紧,造成厌气状态,使有机质矿化作用减弱,以利于保肥。

堆肥实际就是废弃物稳定化的一种形式,但它需要特殊的湿度、通气条件和微生物以产生适宜的温度。通常在60℃-70℃(湿热)的温度下,加热5-10min,可以破坏非芽孢细菌和芽孢细菌的非休眠体的活性。利用加热灭菌,在70℃条件下加热30min可以消灭污泥中的病原体。但在较低温度下(50-60℃),一些病原菌的灭活则可长达60d。因此堆肥过程中保持60℃以上温度一段时间是必须的。在合理堆肥后残留的有机物分解率较低、相对稳定并易于被植物吸收。堆肥后臭味可以大大降低。

堆肥有机质的矿质化,可为作物和微生物提供速效养分,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能源,并为堆肥有机质的腐殖化准备基本原料。堆肥以好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时,有机质迅速矿化生成较多的二氧化碳、水及其它养分物质,分解速度快而彻底,并放出大量热能;以嫌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时,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慢,且往往不彻底,释放热能少,其分解产物除植物养分外,尚易积累有机酸及

CH4、H2S、PH3、H2等还原性物质,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对作物生长不利甚至有害。因此堆肥发酵期间的翻堆也是为了转换微生物活动类型,以消除有害物质。

堆肥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微生物的死亡、更替及物质形态转化都是同时进行的,无论是从热力学、生物学还是物质转化角度,这些反应都不是几天或十几天这么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各种温度、湿度、水分、微生物等条件都控制的很好的前提下,堆肥仍要经历45-60天时间的原因。

联系方式

QQ:2984642689(微信同号)

手机:130 5368 6026(微信同号)

手机:159 6368 0720(微信同号)

电话:0536-5852016

扫码_搜索联合传播样式-微信标准绿版.png

报名学习联系:180 5366 7590 丁老师(微信同号)

报名学习联系:133 3636 0693 王老师(微信同号)

二维码

End.

转载请注明: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大全 » 【腐熟】农家肥经过发酵的全过程,需要多少天?发酵过程中,需要我们怎么做?

相关知识

有机肥发酵需要多久?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腐熟?
农家肥怎么发酵腐熟
农家肥的发酵方法
农家肥怎么自然发酵
农家肥不发酵危害似毒药?有机肥发酵剂化腐朽为神奇!
如何使用各种农家肥,施肥前要进行发酵处理
农家肥怎么自然发酵?如何正确使用?
西红柿做肥料不发酵可以用吗 西红柿用追肥吗
腐熟肥料怎么做
有机肥如何腐熟发酵?怎样判断是否腐熟充分?

网址: 【腐熟】农家肥经过发酵的全过程,需要多少天?发酵过程中,需要我们怎么做?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14039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绿友说
下一篇: 农作物高产及常见栽培技术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