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起源于清·嘉庆癸亥年间(1803年),主要流行于湘、鄂、赣三省邻近的数十个县市,岳阳花鼓戏原称花鼓子,因其艺人多出自岳阳(旧岳州府),故得名“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音乐主要从唱腔、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及乐器与伴奏特点三个方面来说明。岳阳花鼓戏的唱腔,分锣腔和琴腔两种声腔。锣腔又称打锣腔,分正调锣腔和专用锣腔散曲。正调锣腔是岳阳花鼓戏的基本声腔,因音乐素材不同,又分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南路锣腔抒情、北路锣腔悲壮。
岳阳花鼓戏,男女不分腔。男旦唱小嗓,小生用本嗓带小嗓。在唱法上,生、旦、丑仍有各自的特点,其道白除韵白、戏白外,以岳阳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及湘、鄂、赣毗邻地区数县。岳阳花鼓戏脱胎于一旦一丑的“二小”戏。随后增加了小生一角,成了“三小”戏。随着剧目内容的丰富,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为生旦净丑四行。净行扮演角色少,表演与一般小戏剧种略同,无明显特点。
岳阳花鼓戏《郭子仪拜寿》剧照 (岳阳县档案馆提供)
岳阳花鼓戏《许仙游湖》剧照 (岳阳县档案馆提供)
在发展过程中,岳阳花鼓戏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伴代唱、以声传情,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
湖南岳阳花鼓戏以湘北方言演唱,共有传统剧目123个。《补背褡》《雪梅教子》《三子争父》等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2007年,岳阳花鼓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岳阳县非遗展示厅(岳阳县档案馆提供)
(岳阳县档案馆提供)
岳阳县花鼓戏申报视频 (导演:刘忠 摄像:王熙芳)
相关知识
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一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插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石雕
揭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到底是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是什么?蚂蚁新村知识问答
【盆景技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10篇
网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花鼓戏 https://www.huajiangbk.com/newsview1084191.html
上一篇: 连续三天!非遗技艺“打铁花”震撼 |
下一篇: 新春特辑·非遗篇 | 打铁花 |
推荐分享

- 1君子兰什么品种最名贵 十大名 4012
- 2世界上最名贵的10种兰花图片 3364
- 3花圈挽联怎么写? 3286
- 4迷信说家里不能放假花 家里摆 1878
- 5香山红叶什么时候红 1493
- 6花的意思,花的解释,花的拼音 1210
- 7教师节送什么花最合适 1167
- 8勿忘我花图片 1103
- 9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1093
- 10洛阳的市花 1039